羅成友
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兩大戰役,在今年這個春天,對廣大基層組織來說是一場“大考”。
每一個城市社區、每一個鄉村的治理,在這場“大考”中,對平時基礎打得牢不牢、關鍵時刻會不會掉鏈子、能否經受住考驗,都進行了一次做不了假的檢驗。
從目前疫情防控的成果、生產生活秩序有序恢復的情況來看,在這場“大考”中,我們的基層治理,不僅經受住了檢驗,還獲得了高分。
組織動員能力,是基層治理的核心。在這場“大考”中,基層的組織動員能力可圈可點。
重慶北碚區天生街道有806幢散居樓院,疫情最高峰時采取封閉式管理,需要數百名防控人員,然而街道和社區干部加起來也只有百余人。人員缺口的問題如何解決?
街道黨工委給出的答案是招募志愿者。招募消息一經發出,社區內的群眾、西南大學的師生都積極響應、報名參與。很快,一支數百人的志愿者防控隊伍就建立起來了,他們每天都深入到社區和小區內,不分晝夜地堅守在防控崗位上。
基層組織的動員能力,在這場“大考”中,交出了如戰時動員般的答卷,可謂高分通過檢驗。疫情就是命令,不用過多作思想動員,基層黨員、干部、廣大群眾,都自發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來,沖上一線,不辭辛勞,不計得失。
組織創新能力,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心。在此次“大考”中,組織創新發揮出的作用,同樣值得稱贊。
網格化管理,是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一大創新,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網格長們對所負責的網格內的情況了如指掌,在摸排外來人員、開展居家隔離等防控工作中,他們成為一股中堅力量,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在這場“大考”中,基層治理還在不斷地根據戰疫需要,進行組織創新。九龍坡區西彭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針對不能趕場聚集,而農民春耕春播又急需農用物資等實際問題,創新推出“院落長制”——在每個院落里,挑選出一名黨員或有號召力的村民來擔任院落長,負責本院落內的疫情防控、春耕物資準備和春播生產。
這“兩手抓”的“院落長制”,可以說是在戰疫過程中的一種治理創新。其在農村院落這一最小的社會單元里,建立起了一種微自治的機制,并通過這一機制,將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落到了實處、做到了細處。
組織服務能力,是基層治理的“硬核”能力。在這場“大考”中,不少基層組織的“硬核”服務,感動了無數人。
2月中旬,復工復產后,南岸區長生橋鎮抽調一批鎮機關干部,組成7支“流動服務隊”,既負責重點區域、復雜路段的防疫巡查和宣傳工作,又承擔復工復產幫辦任務,幫助符合復工要求的個體工商戶現場辦理復工備案手續。流動上門服務的方式,既方便了辦事群眾,又有效避免了大量商戶到社區備案而帶來的聚集感染風險。短時間內,“流動服務隊”就幫助全鎮370余家個體工商戶順利復工。
在這場“大考”中,我們基層組織的服務能力,可以說得到了極大發揮,也得到了廣大群眾、企業的認可和贊揚。
動員、創新、服務這三大基層治理能力,能順利通過這場“大考”,也證明這些年來我們不斷強化的基層組織建設、社會治理創新,已經為基層治理打下了較為牢固的基礎。
當然,此番“大考”也檢驗出基層治理工作中的一些“短板”。如疫情發生伊始,一些地方出現了“填表抗疫”,給基層加大了負擔;靠一家一戶敲門摸排,缺乏大數據智能化的科學運用等。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這場“大考”,當我們把基層治理的“短板”補齊后,基層治理的基礎就一定會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