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2019年10月23日,九龍坡區楊家坪街道天寶路社區。
“噠!”一滴碩大的水珠從天花板掉落,正巧砸到社區居民張李建身上。
“呀!什么時候漏水了?”張李建順勢抬頭一看,才發現天花板濕了大半,有些地方已被浸得起皮。
“這事不能拖,得趕緊解決。”喃喃自語中,張李建掏出手機,撥通了電話。
“老楊,我樓上可能漏水了,家里的天花板都浸濕了。”
“要得,我馬上幫你問問。”
兩分鐘后答復傳來——“樓上業主已搬離小區,過兩天會回來一趟,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有事找“老楊”,這已成為張李建的習慣——“老楊”的存在讓張李建頗覺心安。
事實上,電話里的“老楊”并不姓楊,也不只是一個人。
“老楊”來自不同行業,擁有不同身份,名字不一、年齡各異,但懷有共同的目標:為群眾排憂解難。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從九龍坡區金鳳鎮綜治辦原主任楊永根從事基層群眾工作30余年的方法經驗總結提煉形成“老楊群工”,九龍坡區以一個“老楊”帶動一群“小楊”,形成了“我們都姓‘楊,專幫百姓忙”的局面。
“老楊”帶“小楊”
在金鳳鎮政府大門左側,有一棟顯眼的辦公樓,來辦事的居民大多都知道:“辦事到一樓,矛盾糾紛上二樓。”
整個二樓都是老楊群眾工作站,面積之大,足見其重要。
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首任站長就是楊永根。
1985年,因一起環保搬遷的投訴,楊永根開始介入居民的投訴調解。“這個年輕人有禮貌,會給我們反映問題”,這是當時那起環保搬遷投訴案的居民們對他的第一印象。
1996年,楊永根正式全面接手金鳳鎮的綜治信訪調解工作。在30多年的基層群眾工作中,楊永根化解矛盾糾紛2000余件,涉及金額2億多元。楊永根這個人、這個名字在金鳳鎮及周邊地區幾乎家喻戶曉,而他“有事找老楊,老楊幫您忙”的工作方法,也讓方圓38.5平方公里的萬千居民習慣了有什么事就找老楊。
2015年,周文楊走馬上任金鳳鎮黨委書記。對老楊群眾工作進行深層次了解后,周文楊決定把老楊解決問題的辦法變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工作法,在全鎮推廣。
成立工作站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在楊永根“有事找老楊,老楊幫您忙”的工作法基礎之上,構建一體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專為群眾排憂解難。
就這樣,一個集金鳳鎮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老楊群工站建起來了。
老楊成了領頭“楊”。
在楊永根的培養下,金鳳鎮“小楊”已達100余名。老楊群工站連續多年實現群眾信訪問題100%回復,群工事項辦理滿意率達99%。
“老楊”不再只是楊永根。
在金鳳鎮,隨處可見“有事找老楊、老楊幫您忙”的標語。要找“老楊”,不僅可以來鎮上,也可以到村里、院壩里:10個村級工作室、150個院壩工作點,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處處可見“老楊”們的身影。
“有事找老楊,老楊幫您忙”,變為了“金鳳一群‘楊,專幫百姓忙”。
“老楊”成品牌
“我懷疑放在家里的筆記本電腦被前妻偷走了,你們快來!”
2019年10月28日,九龍坡區公安分局二郎派出所接到報案,“兵哥工作室”牽頭民警胡兵偉立即和輔警王定科出警。
“這兩個人很可能是在鬧矛盾,心里都有怨氣。”胡兵偉很快反應過來,有了應對之策。
幾分鐘后,胡兵偉到達報案人家中。剛一進門,報案人就指著茶幾激動地控訴,翻來覆去就一句話:“筆記本電腦被前妻偷了!”
“你和前妻是不是還有個小孩?”看著客廳里散落的兒童玩具,胡兵偉突然問道。
這句話一下子戳中了報案人的內心,他開始沉默不語。
“不管你們兩人的關系如何變化,孩子還是你們的紐帶,未來的學習教育、衣食住行都需要你們共同協商,不應該把關系鬧僵……”經過近半小時的耐心勸說,問題得到和平解決,胡兵偉這才告辭離開。
“我既是人民警察,也是一名‘楊。”胡兵偉笑著說。
2019年3月,重慶市首個以民警個人名義命名的“兵哥工作室”掛牌成立,正式成為“老楊群工”的眾多工作點之一。胡兵偉這位地道的陜西漢子,也成為了“群楊”中的一員,負責工作室的統籌和協調。
不只是“兵哥工作室”。2015年,“老楊群工”還只是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幾條板凳;如今,“老楊”隊伍不斷壯大、遍布全區,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千人大團隊。
蝶變源于九龍坡區對“老楊群工”基層社會治理經驗的深化推廣。
2019年4月初,九龍坡在全區深化推廣“老楊群工”經驗。正式推廣前,區委辦公室向全區印發《深化推廣“老楊群工”經驗構建一體化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老楊群工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種模式”,并確定了以“黨建+”統籌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各項工作落實,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輔相成,預測、預警、預防相互支撐,共建、共治、共享相得益彰的“一體化核心理念”,以及構建一體化組織體系、規范一體化建設標準、建立一體化運行方式等“五個一體化”任務。
海納百川,聚沙成塔。
“凡是立足于為人民服務、為百姓分憂的群眾工作,都可以納入‘老楊群工的體系。”按照方案,九龍坡區建立了區級“老楊群工中心”、19個鎮街“老楊群工站”、206個村社“老楊群工室”、3000多個網格的“老楊群工點”,“老楊群工”的觸角已延伸到基層的每個“神經末梢”——
在黃桷坪街道,1800余名義工對85個基礎網格內的居民問題和訴求全天候傾聽,做到了2個工作日內上報社區和街道、1周內辦結或反饋;在西彭鎮,一支由黨員牽頭,包含村干部、鄉賢、熱心群眾等共計6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組建了起來;在100余家企業集中的留學生創業園,“老楊”駐扎其中,聯合區勞動爭議、社區巡回法庭,為企業排憂解難,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從誕生地金鳳鎮的“五龍治水”變合力,到各個街鎮各展所長,再到全區推廣并納入“全科網格”建設,“老楊群工”從單一形象變可塑品牌,實現了基層社會治理“一網打盡”。
“智慧楊”上線
“老楊”有了新同事。
新同事不是居民代表、志愿者、社工,也不是社會單位、社會組織,而是機器人克魯澤。
基層群眾工作紛繁復雜,“老楊”們再神通廣大,也有“只恨自己沒有三頭六臂”的時刻,而克魯澤的到來,讓“老楊群工”模式再次升級。
克魯澤既是“全能講解員”,又是“AI業務員”,除了可以開展民心黨建,還可以收集民情,并多渠道對接,將民情分發給不同“老楊群工”站點的“老楊”們。對接完成后,再由這些“老楊”逐戶上門解決問題,進而精確地為群眾排憂解難。
“通過與重慶市群工系統、‘五彩金鳳微信公眾號等系統對接,克魯澤能為群眾提供7×24小時的智能服務,即便是在‘老楊們下班或節假日期間,也能全天候堅守工作崗位。”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極大地彌補了“老楊”們無法避免的不足。
九龍坡區還通過“數字城管”“智能停車系統”“智能抓拍”等手段優化空間布局;引入OA系統、視頻會議系統,提升智能辦公水平;引進熱感應紅外檢測系統應用于森林防火,并安裝智能語音防火宣傳系統,配備護林員GPS定位系統……“智慧楊”逐漸延伸到各個服務點,讓“老楊群工”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從“老楊”帶“小楊”,到“老楊群工”成為金字招牌,再到“智慧楊”廣泛應用,九龍坡區以“老楊群工”為抓手,讓線上“智慧楊”和線下千名“老楊”聯動發力,構成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