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政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出系統部署,闡明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
涪陵地處長江、烏江交匯處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這個區位決定了涪陵在保護母親河、構筑長江生態安全屏障中承擔著重大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落實“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對涪陵而言,就是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要求,認真做好構筑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家園“三篇大文章”,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的美麗涪陵。
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綠色發展機制。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以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制度作為保障。涪陵始終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底線,推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抓源頭防范。全面實施環保準入、排污許可、生態空間管控制度,嚴格執行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公里、5公里產業管控政策,強化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深入開展污水偷排直排亂排專項整治行動。2019年,涪陵拒絕或暫緩不符合環境保護規定項目11個,分類整治長江、烏江入河排污口143個,嚴格執行“三線一單”硬約束,生產經營行為進一步規范、生態空間進一步優化。
抓綜合治理。聚焦“水里”“天上”“地里”,深入開展“五大環保行動”,城區空氣優的天數比例提高到37%,長江、烏江涪陵段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再開發利用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率達到100%。
抓違法懲治。保持執法監管高壓態勢,以最嚴厲的執法措施打擊懲治環境違法行為,堅決讓破壞生態環境者付出代價。2019年,涪陵檢查企業970家次,約談企業41家次,立案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94件,其中移送公安機關3件。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啟動渠溪河上下游、梨香溪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下一步,涪陵將著重完善排污權交易配套政策,健全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長效機制,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涪陵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以大數據智能化推動產業生態化。堅持工業強區不動搖,一手抓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改造,目前,全區實施智能化改造類項目60個,建成智能化工廠4個、數字化車間22個。如原為高載能、資源型企業的大朗冶金公司,通過投入3億元進行數字化建設,現已打造成為全國鐵合金冶煉流程型行業智能化改造樣本。一手抓智能產業打造,依托華為云計算大數據中心等平臺資源優勢,數字經濟產業銷售收入突破80億元;重點項目互愛科技孵化園內企業達到60家,全年創造營業收入近2億元。全區國家級、市級“綠色工廠”企業各3家。
以資源活用推動生態產業化。涪陵依托得天獨厚的農業、旅游等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生態產業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培育壯大榨菜、中藥材“2+X”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2019年全區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超過340億元。榨菜作為涪陵農業農村最具特色的綠色產業、富民產業,近年來通過加快完善產業鏈,探索推行“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利益聯結機制,產業化升級加快。目前涪陵榨菜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業總產值達115億元,帶動全區農民人均榨菜收入2000元以上,已成為重慶市農業農村產業中產銷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特色優勢支柱性產業。
此外,涪陵還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白鶴梁題刻、816工程、武陵山大裂谷等旅游品牌,全力創建中國水文博物館,持續推進白鶴梁題刻申遺,加快建設北山國際文旅康養度假區,積極推動武陵山大裂谷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9年,涪陵共接待游客2150萬人次,其中鄉村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000萬,旅游綜合收入增長31.7%。
下一步,涪陵將全面落實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完善資源節約集約循環發展體系,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厚植綠色發展優勢,加快構建生態有機的綠色農業體系、低碳循環的綠色工業體系、集約高效的綠色服務業體系,著力培育壯大綠色生態經濟。
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夯實綠色發展本底。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參與新一輪競爭的重大優勢。涪陵始終把健全和落實生態保護及修復制度擺在重要位置,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夯實綠色發展本底。
建立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為生態“留白”。聚焦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涪陵先后投入2.1億元,提前2個月關停中化涪陵化工現廠址,完成新廠址選址,擬將其打造成為產品工藝最優、環保標準最高的綠色工廠。持續鞏固長江干流非法碼頭、非法采砂整治成果,完成32個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改,境內漁船全部退捕。全面推行“河長制”“河庫警長制”,率先探索建設“智慧河長”信息系統并投入試運行,有效確保長江和庫區水環境安全。大力執行生態環境修復制度,為自然“添綠”。加快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累計完成營造林3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3%,境內長江、烏江兩岸第一道山脊線以內實現應綠盡綠。完成6座已關閉非煤礦山生態修復,修復治理面積達646畝。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鎮4個、國家衛生鄉鎮4個、市級生態文明示范鄉鎮22個、美麗庭院2923個,為兩岸青山穿上新裝。
下一步,涪陵將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健全完善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及相應跨區縣聯防聯控機制,加強森林、河流、湖庫等自然生態保護,持續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和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強化園區環保能力建設和環境風險防范,系統性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共同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需要政府、企業、公眾三方長期共同努力。涪陵以“履責”為關鍵,全面壓緊壓實黨政領導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先后制定印發《涪陵區構筑綠色屏障三年實施方案》等多項規范性文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級各單位綜合目標考核,嚴肅追責環境保護失職瀆職行為。
以“督察”為抓手。在認真落實中央環保督察交辦問題基礎上,涪陵積極探索區級環保集中督察,率先在全市建立基層生態環保集中常態化督察機制,針對影響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或隱患從嚴從實開展督察,并取得顯著效果,在全市首次綠色發展評價中排名前列。截至2019年底,涪陵已完成對鄉鎮街道、區級部門等14個單位首批督察,查證落實并限期整改問題57個,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以“育人”為根本。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衛生區、國家森林城市,大力培育和深化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全面提升公民生態文明素質,促進文明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持續開展生態文明宣教,引導公民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者、支持者、參與者。
下一步,涪陵將嚴格實行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制度,推動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進一步健全嚴格的督促檢查制度、考核評價制度和獎勵懲戒制度,督促有關單位和個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著力構建政府、企業和公民責任共擔、共同參與、社會共治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作者系中共涪陵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