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 梁愛偉
【摘要】當前宏觀形勢復雜,外部導入性風險增加,銀行業不良貸款加速暴露。截至2019年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41萬億元,不良率1.86%,雖然不良貸款整體水平處于合理范圍內,但是與前兩年相比,不良貸款率仍在上升,尤其是有的基層機構不良貸款率持續走高,對社會經濟發展沖擊相當大。本文通過分析基層銀行機構信貸資產質量管理存在的主要短板,提出提升資產質量的建議。
【關鍵詞】資產質量;不良貸款;風險文化
一、基層機構加強資產質量管控的重要意義
資產質量作為風險管理的核心,是銀行生存的生命線,關系到經濟增加值的創造、員工收入水平,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夯實資產質量,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重要責任的必然要求;是適應經濟新常態,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防范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落實金融業穩健經營,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目前基層機構資產質量管理的現狀
(一)風險理念不牢固,信貸合規意識缺失
基層機構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盲目跟風、過度授信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前期客戶選擇不審慎,重發展速度、輕發展質量的現象還比較多。在承受嚴重的市場壓力和考核下,對政策制度搞“變通”、打擦邊球,規定動作沒有完全落實。沒有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對業務發展的支撐作用,也沒有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對價值創造的貢獻。
(二)流程管控不嚴格,部分環節管理失位
一是貸前調查不真實,主要表現在企業基本信息掌握不全面、貿易背景核查不準確、集團關系梳理不到位。二是貸中審查流于形式,尤其對借款合同簽署、信貸資金支用監管等主要環節的把控虛化。三是貸后管理不嚴格,缺少對風險識別的主動判斷,貸后監測與檢查缺乏有效性、規范性,對隱藏風險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形成風險。
(三)學習習慣不持續,前瞻性管理不夠
當前,中國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化解部分領域產能過剩,產業結構升級矛盾加劇。順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銀行經營也應加快向綜合性經營轉變,圍繞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不斷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在轉型過程中,基層機構仍把資源投放到煤炭、水泥、火電等產能過剩行業,導致存量信貸資金受損。同時,政府性債務、政府項目欠款、國有企業舉債融資數額大等外部風險增加,對“灰犀牛”風險防范的前瞻性管理不足。
持續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還表現在,基層機構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市場拓展和客戶營銷,對新產品、新業務的學習不夠,部分員工的慣性思維、慣性做法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沒能準確掌握上級機構的政策導向與風險偏好,對新風險點的把握不足。
三、基層機構加強資產質量管控的對策
(一)明確資產質量管控的責任體系
基層機構黨支部要對本機構的資產質量管控工作承擔主體責任,主要負責人對本機構的資產質量承擔第一責任,班子成員根據分工承擔領導責任,直接參與客戶營銷與管理的經辦人員承擔直接責任,通過加強基層機構資產質量管控的組織、推動、協調與督導機制建設,落實資產質量管控的崗位職責,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二)建立穩健審慎的風險文化體系
穩健審慎的風險文化是資產質量管理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可以從根本上產生持續的引領力量,充分調動員工的自覺性,形成“什么可以做、可以不做,做了承擔多大風險”的思維,主動以風險管理為邊界,堅持底線思維,落實合規經營,平衡好收益、風險的關系。
建立穩健審慎的風險文化體系,使風險文化有效融入資產質量管理工作,成為全員一致認同、自覺遵守的風險管理理念、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一是領導定期宣講,采用現場培訓、座談會等方式,積極倡導穩健審慎的風險文化理念。二是員工主動學習,結合宏觀經濟形勢、產品政策,多方面提升專業專注能力,增強資產質量管理的前瞻性、專業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強總結反思,以典型案例教育員工保持對制度的敬畏,反思以往不良貸款在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吸取教訓。
(三)強化全流程風險管控
一是貸前強化客戶選擇,補齊客戶選擇的短板。準入的客戶,要符合全行的發展戰略、符合統一的風險偏好、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符合具體的信貸管理要求。只有這樣的客戶,才是品質好的客戶,才能夯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是貸中強化真實性審查。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客觀、公正的核算客戶授信額度,嚴格按規定權限、流程、程序開展業務申報。要審查借款合同及擔保合同主體的合法性、內容的合法性、手續的完備性,做好信貸支用的審查,規范信貸資金發放流程。
三是貸后強化風險防范。通過有效的貸后管理,可以實現對風險的早發現、早識別、早化解,為資產質量穩定保駕護航。對客戶要堅持定期實地走訪,強化現場和非現場監測,嚴格執行“雙人檢查”,重點對客戶經營現金流、債項履約、貸款持續條件、重大風險事項等進行審核,提高貸后管理能力和效率,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四)加強人工智能的應用
建設銀行不斷強化全面主動的風險管理要求,建立了智能風控系統,實現了風險管理由“人控”向“機控+智控”的轉變,提高了風險洞察和預判預控能力。基層機構要成立專業的團隊,研究分析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推廣,借助大數據,精準監測和防范產品、客戶風險,發現風險“變量”規律和演化趨勢,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貸后管理方式,提升貸后管理精細化水平。
作者簡介:
劉龍(1987-),男,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中國建設銀行唐山分行,研究方向:經濟學;
梁愛偉(1988-),女,河北唐山人,本科,中級經濟師,中國建設銀行唐山分行,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