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雅婷
【摘要】國內學者對于提升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是否能夠顯著降低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尚未得出一致結論,本文試圖梳理過往文獻中對于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之間關聯性的探討,并進行了述評。
【關鍵詞】內部控制;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美國出臺SOX法案以來,內部控制的相關問題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我國于2008年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要求上市公司強制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隨后頒布的《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還需同時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這些舉措進一步推進了內部控制的相關研究和發展。
內部控制是指組織為實現其經營目標,而在內部進行的一系列相互制約的制度和科學的規范,例如職責分工制度,良好的內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由于現代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使得股東和職業經理人之間存在代理問題,盈余管理則是現代公司代理問題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職業經理人可能對財務報表進行有目的的干預,伺機進行財務舞弊,操控盈余。根據信號傳遞理論,內部控制作為公司治理機制的一部分,有效的內部控制能更好的約束代理人的盈余操縱的動機和能力,傳遞出較好的盈余質量,也就是說,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能會抑制盈余管理行為。因此,本文梳理了過往文獻中對于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之間關聯性的探討,并進行了述評。
二、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
(一)內部控制質量對盈余管理有一定影響
楊有紅等(2008)通過描述性統計對滬市2006年年報內控信息披露現狀進行分析,建議將注冊會計師內控審核的法定責任限定在財務報告方面,并發現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企業在財務信息上更加真實可靠。
從機會主義傾向的角度分析,張龍平、王軍只、張軍(2010)以滬市A股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內控鑒證會提升會計盈余質量,在進一步檢驗中,控制了管理層信號傳遞動機,結論仍然穩健。
盈余管理包括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兩類,方紅星、金玉娜(2011)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公司的會計選擇盈余管理程度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程度均越低。在對以是否披露內控鑒證報告衡量內控質量可能產生的自選擇問題進行校正后,結論仍然穩健。
我國于2012年要求所有主板上市公司開展建設內部管理體系,并分類分批穩步推行,雷英、吳建友、孫紅(2013)發現強制內控審計后,公司的會計盈余質量更高;榮莉、李江濤(2014)發現,分類分批強制實施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對抑制盈余管理行為是有效的,該政策是合理的。
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會為利潤操縱提供可能,杜建菊、王麗麗(2016)以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以迪博內部控制指數衡量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抑制應計盈余管理水平,進一步研究發現,抑制作用在非國有企業和深交所上市的企業中更加顯著。陳漢文等(2019)研究發現內部控制和獨立董事這兩種公司內部治理機制聯結能顯著抑制應計盈余管理程度,且兩者之間存在替代效應;進一步研究中,僅內部控制對真實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效果顯著。
(二)內部控制質量對盈余管理沒有顯著影響
與前文的研究相悖的是,張國清(2008)把2007年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采用7種不同的指標度量盈余管理程度,是否進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度量內控質量,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與高質量的盈余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并且提升公司內部控制質量并不會帶來盈余質量的改善。李斌、王奇杰、雷春(2009)認為在當前(2008)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實務背景下,企業出具正面的內控自我評價報告和鑒證報告并不代表內部控制是高質量的。根據自我選擇理論,出現這一結論的原因可能在于公司存在自選擇行為,即內部控制差的公司也會避重就輕進行披露,致使披露信息失真。
孫文娟(2011)以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發現無論是自愿披露內控信息或是強制披露,無論是否有獨立外部機構對內控進行審計,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行為都不能抑制應計盈余管理程度。而范經華等(2013)發現高質量內部控制無助于抑制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三、總結
較國外而言,國內學者對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的相關性研究起步較晚,初期多為規范性研究,伴隨我國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逐步深入為實證研究。然而,國內學者關于更加規范、完整、有效的內部控制是否能顯著抑制盈余管理行為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張龍平、方紅星、陳漢文等學者認為提高內部控制的質量會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與之相悖,張國清、李斌等學者認為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之間不存在相關性。
其次,現有研究中關于內部控制質量這一變量的衡量存在不同選擇,包括但不限于根據企業年報中是否對外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或是審核報告、鑒證報告及審計報告);采用迪博內部控制指數;根據內控五要素建立相關的內控評價體系等方法來衡量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
根據筆者閱讀的文獻,發現內部控制質量對盈余管理沒有顯著影響的研究中,大多是以是否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衡量其質量,筆者認為是否可以考慮這些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實質性內容較少,內部控制差的公司也會避重就輕進行披露,指標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并且由于內部控制披露為一種規定性要求,因而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應付監管部門而美化信息披露的可能,即存在自選擇問題,致使披露信息失真。即上市公司披露的正面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或相關審計報告被第三方出具無保留意見,并不代表高質量的內控,所以以此衡量內部控制質量,是否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最后,研究范圍多聚焦于主板市場,而少有關注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的研究。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是規模小或者是創新型的民營公司,其更可能具有內部控制建設薄弱,規范性有待加強等特點,同時又有高市盈率、高管離職率高等特征,在該環境背景中,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較大,具有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有紅,汪薇.2006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會計研究究,2008(3):35
[2]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與控制評論,2011(1):57-73.
[3]張國清.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C].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2008:243-258.
[4]范經華,張雅曼,劉啟亮.內部控制、審計師行業專長、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3(4):81-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