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盧道鵬

【摘 要】目的:分析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急診護理與并發癥的預防。方法:選取我中心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A、B兩組,其中,A組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B組為實驗組,采用急診護理結合并發癥預防的模式,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相對于A組,B組患者治療效果更佳。結論:對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護理時,采用急診護理結合并發癥預防模式,患者生存率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搶救時間更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05.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人體受到嚴重的創傷后,經常會由于血液流失較多等因素的影響,影響體內各個器官的正常運行,進而引發失血性休克的現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所以,需要對該類型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并配備合理的護理方案。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了回歸性分析,以尋找出一種更加高效的護理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A、B兩組,其中,A組為對照組,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齡為21~68歲;B組為實驗組,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齡為22~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基本相同,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護理時,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如注射藥物、體征監控等。B組患者護理時,采用急診護理結合并發癥預防的模式,主要包括:(1)病情診斷。患者入院后,第一時間建立急診小組,由其全面對患者病情進行診斷,確定創傷位置,評定創傷等級,并制定出科學的護理方案。(2)密切觀察患者的體征,如精神狀態、心率、呼吸速度等,若發現異常,第一時間上報給主治醫生;查看患者器官是否損壞,若器官損壞,及時予以治療;搶救時,將患者放置到最佳的體位,避免體位不正確而加重患者的病情。(3)構建急救通道。接收患者后,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重新安排手術室,使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治療。(4)給氧。清理患者呼吸系統,并通過呼吸機向患者輸氧,若患者傷情較為嚴重,無法正常呼吸,需插管輸氧。(5)并發癥預防。及時清理傷口,避免傷口處感染;若出現臟器脫出的情況,應對臟器進行保護,不能直接將其放回到腔內等[2]。
1.3 觀察指標
本文研究當中,選擇治療效果為觀察指標,其中包括患者生存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搶救時間三項內容。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A組患者生存率為82.67%,并發癥發生率為17.33%,搶救時間為(80.36±15.72)h,B組患者生存率為94.67%,并發癥發生率為2.67%,搶救時間為(45.28±11.35)h,B組優于A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3 討論
人體受到外力破壞后,很容易出現創傷性休克的情況,導致器官算懷,血液流失嚴重,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階段,通過常采用常規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常規護理涉及面較窄,導致一部分患者無法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治療,依然會對生命帶來一定威脅。而采用急診護理結合并發癥預防模式后,通過術前患者病情的診斷,可以準確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不同患者的護理與治療方案;通過對患者體征全方位的監控,可以第一時間發現患者的狀況,有利于手術的進行;通過急救通道的構建,使患者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治療;通過給氧,確保患者體內具有充足的氧氣,使各個器官能夠正常運行;通過并發癥預防,防止患者出現感染、器官功能異常等并發癥的出現[3]。此外,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發現,相對于A組,B組患者治療效果更佳,也對這一結論進行了驗證。
對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護理時,采用急診護理結合并發癥預防模式,患者生存率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搶救時間更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杜雅明,孫永芳.護理干預應用于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16(1):48.
張世英,廖大清.探討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并發癥及急診護理[J].醫藥前沿,2017,02(17):65.
曹春燕,謝文靜,謝元光.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期間實施并發癥預防性護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