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威 黎迎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教育的開展,提出了“卓越計劃”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同時,信息化時代的的到來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歷史任務和使命。本文就面向工程教育認證和“卓越計劃”背景下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研究,為社會培養全面的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工程教育 “卓越計劃”;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在培養具有實踐性的復色型人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課程體系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的質量。高等教育階段是學生從學校邁入社會最重要的時期,這就要求加強“卓越計劃”實施背景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提高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質量,迎合市場發展的需要,培養新時代的精英才干。
一、“卓越計劃”的實施
1.1“卓越計劃”實施的意義
由于信息和網紅網絡的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社會發展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需求也是越來越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作為工程教育到一部分,其面臨著很大的機遇和挑戰。由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融合了現代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卓越計劃”要求提高我國高等工程技術人員的質量,增強實踐環節,加快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1.2“卓越計劃”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的要求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有效手段,“卓越計劃”要求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注重工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學生。實踐性是高等工程教育最突出的特點,而“卓越計劃”眼注重強調對課程實踐性的要求,要求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提高實踐課程的比例,增加學生到企業中參與學習的次數。其次,“卓越計劃”要求課程的國際化,因此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和國際化接軌,構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課程體系。
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現狀
2.1專業定位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定位就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計算機網絡操控的技術型人才。
2.2專業培養目標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種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應用,憑借其信息化、科學化并和計算機網絡高度融合的優勢,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各個行業和領域。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就是迎合市場發展需要和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步伐,培養現代化的建設性人才,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由于改革開放之后國家普及了義務教育,高校畢業生遍地都是,要想在成千上萬的學生中突穎而出,就必須要掌握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2.3專業課程現狀
由于我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起步較晚,專業課程體系發展還不成熟,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的發展面臨著一些或多或少的問題。首先,一些高校設置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時間較短,沒有相關的實踐性經驗,缺乏創新。因此,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降低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其次,一些任課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對課本知識理念的單一傳輸,不能豐富學生的頭腦,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了解和研究。
另外,我國一些高等教育院校資金投入力度不足,缺乏對其課程的資金投入和完善,辦學能力有限。由于電子科學與計算機專業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專業課程,需要很好的教學設備和一只技術專業能力較強的師資隊,才能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答,調動起其學習這門專業的興趣和熱情,但是一些高等教育院校缺乏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和重視,導致這門專業課程發展出現了滯后性。
現階段很多學校的教學都是形式化上的東西,都是走過場,一些相關專業的教師只知道一味地傳授知識,缺乏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影響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的質量。
三、面向工程教育認證和“卓越計劃”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3.1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這門學科必須強調基礎化、工程化、信息化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在面向工程教育認證和“卓越計劃”這個大背景下結合現有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為社會發展提供具有創新能力和技術型的人才。
3.2課程改革的原則
首先,開放性原則。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要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促進課程體系和社會發展步伐相一致。其次,對新科技知識的開放。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和計算機和網絡發展是離不開的,因此要及時更新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卓越計劃”的要求就是電子科學與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必須能夠適應競爭的能力,成為能夠應對國際化挑戰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學校要加強相關信息的交流,促進課程體系適應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勢。其次,協調性原則。“卓越計劃”要求課程設置要合理有序,能夠運用多種方式促進理論和實踐課程之間的協調性,打破傳統的課程內容劃分。另外,動態性原則。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要求電子科學技術專業要保持一個動態性,要結合時代發展需求不斷的進行更新和改進。
3.3課程體系設計途徑
首先,優化課程結構。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可以將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結構優化分為兩個方面:第一,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由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要求具有較高的實際操作能力,所以要提高實踐課的比例。工程教育就有這種明顯的實踐特征,,因此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課程,改變傳統的理論課教育方法,加強學生對其實踐能力的訓練,并制定完整的實踐環節和實踐模式,達到理論和實踐有機統一的目標。第二個方面就是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例,可以著重提高選修課的比例。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主要面對的是經濟建設發展,因此要培養適應性能力較強的工程人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工程建設的一部分,要積極主動地接觸不同的學術前沿,開闊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程體系中增加跨學科、綜合性學科課程,建立多學科的選修課程。
其次,更新課程內容。在工程教育認證的背景下,高校要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內容及課程體系進行更新和補充,豐富學生的知識和頭腦,加入道德、人文、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從多個方面完善學生的素質。
四、結束語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迎合社會發展需求應運而生。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認證和“卓越計劃”的大背景下對電子科學以及鼠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培養高質量的具有技術型的復合型人才,圍繞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方面的優化進行分析,完善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
參考文獻:
[1]田漢民,伍萍輝,徐曉明,武一,楊帆,張寶敬.面向工程教育認證和“卓越計劃”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01):231-232.
[2]王偉,楊恒新,陳琳,劉芫健.面向卓越計劃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與實踐體系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3):88-89.
作者簡介:
楊華威(1999.9.8),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河南省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