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中國政府基于剝削階級的立場,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謀財”大于“謀治”。中國共產黨基于人民立場,自建黨以來,即致力于社會治理的實踐探索,在實踐中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取得了突出的治理成效,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經驗。
關鍵詞:社會治理;人民;歷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同時還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鮮明體現了黨在社會治理中的人民立場。中國共產黨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以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己任,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社會治理的實踐中時時遵循、處處體現著人民立場。
一、社會治理與人民立場
1989年,世界銀行首次使用“治理”(governance)一詞。此后,治理這一概念逐步為學界所使用,其內涵也日益清晰。全球治理委員會在1995年發表的《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報告中對治理予以了界定,并概括出四個基本特征,即:1、治理既不是規則,也不是活動,而是一個過程;2、治理過程的基礎是協調,而不是控制;3、治理橫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4、治理是一種持續的互動,而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
治理概念引入國內始于1992年世界銀行《治理與發展》報告的發表。學者吳志城在其關于治理的研究中,從四個方面對治理的內涵進行了概括,即:1、治理的主體是來自不同領域和層級的公私行為體;2、國家在發揮主要作用的同時,需和其他行為體合作共同實施治理過程;3、治理包含強制和協商兩種方式;4、治理的目的是實現社會發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人民立場科學概念的提出,并將其上升到黨的政治立場的高度,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人民立場認識的深化,同時也賦予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
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不斷充實和保障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近百年以來在社會治理領域實踐探索而來的寶貴經驗。
二、晚清及民國政府社會治理的剝削階級立場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全面入侵,使得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階級關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西方社會管理理念的傳入,使得近代中國政府在社會治理方式上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治理方式的改變,并沒有動搖近代中國政府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剝削階級立場。
清末新政時期,為開辟財源,政府實行公娼制,對娼妓業征稅。軍閥時代,沿襲了清末的治理方式。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雖一度禁娼,仍不過一紙具文,執行效果乏善可陳。
對于以營利為目的的賭博活動,歷朝歷代都列為禁例。但至晚清,政府為了彌補經費不足,公開抽取賭稅賭利。進入民國,歷屆政府雖明令禁止,但卻效果甚微。
鴉片是中國招致列強入侵、陷入國破民窮境地的直接誘因。晚清以后,為開財源,清政府大開煙禁。北洋政府時期,各地軍閥逼迫民眾種植罌粟,籍此抽稅謀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礙于財政困窘,時刻動著“寓禁于征”的心思。
縱觀近代中國,囿于政府始終站在剝削階級的立場,其社會治理“謀財”的動機遠遠大于“謀治”,娼妓、賭博、鴉片皆可作為稅源,就是這一立場的直觀體現。這一立場導致最終的惡果就是社會愈“治理”,問題愈嚴重。
三、中國共產黨秉持人民立場的社會治理歷史探索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自成立以來,黨在社會治理的實踐探索中就始終堅持反帝反封建的立場,始終堅持人民立場而不動搖。
1、建黨初期
1922 年 7 月,黨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即消除國家內亂,建設國家內部的和平;推翻帝國主義的外部壓迫,實現民族獨立,包括東北三省在內的民主共和國的統一作為會議綱領。近代中國政府籍以奴役民眾、借此謀財的娼妓、賭博、鴉片等,成為黨開展社會治理堅決掃除的對象。
黨的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就指出,欲廢娼“根本解決的辦法,還是非把這個社會現象背后逼著一部分不去賣淫不能生活的社會組織根本改造不可。”中國共產黨人還將社會治理與農民運動有機結合起來。彭湃在領導海陸豐農民運動時,嚴禁煙賭。1926年,中共瓊崖地委領導民眾禁止賭博,廢除娼妓,嚴禁鴉片。韋拔群在領導廣西農民運動時,也積極宣傳煙賭危害。謝子長在陜西領導農民協會拆除了招賭的賭棚和售賣鴉片的煙膏局。
2、土地革命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黨開始在蘇維埃革命根據地獨立開展社會治理的嘗試。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到達井岡山后,領導民眾進行社會治理,嚴禁賭博、鴉片等惡習。黨在蘇區的社會治理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緊密結合在一起;與改造社會陋俗惡習結合在一起;與治黨、治吏、治軍的要求結合在一起;與民眾的政治權利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從而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與擁護,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治理效果。
3、全面抗戰時期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后廣泛發動群眾開辟抗日根據地。面對日寇的武裝侵略,面對亡國滅種的巨大民族危機,抗日根據地軍民齊心協力在政治、軍事上抵抗日寇入侵的同時,在社會治理領域也同樣展開了一場持久的斗爭。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抗日游擊戰爭中各種基本政策問題”一文,提出在內務政策方面要頒布法令,以保護婚姻自由,禁止鴉片毒品,禁止人口買賣等。1939年4月公布的《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規定:鏟除鴉片、賭博,提高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的地位。《施政綱領》是抗戰時期黨在抗日根據地執政的基本方略之一,這一綱領性文件明確表達了對于婦女和煙賭問題的態度,成為指導各抗日根據地開展社會治理的基本政策依據。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社會治理經驗,呈現出制度化、體系化、法制化、處理方式多樣化的特點。
4、解放戰爭時期
抗戰勝利后,南京國民政府不顧全國人民一致要求和平的呼聲,一手挑起內戰。解放戰爭時期,雖然戰事頻仍,但中共產黨絲毫沒有放松解放區的社會治理,而是繼續將其進一步推向深入。
對于沾染社會不良嗜好者,解放區政府結合土改運動和思想改造運動予以引導,幫助戒除嗜好。對于賭博人員,通過訂立公約,組成禁賭小組,進行互相監督;同時,政府組織健康的娛樂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扭轉賭博的風氣。
中國共產黨基于人民立場開展的社會治理,體現了黨的“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立場。在其領導下,根據地社會治理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社會問題得到了有效的管控,并為建國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社會治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201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2]李大釗1984《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
[3]俞可平2000《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吳志城2003《治理創新——歐洲治理的歷史、理論與實踐》,天津人民出版社
[5]齊霽2017《中國共產黨禁毒史》(修訂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6]胡金野、齊? 磊2016《中國共產黨禁煙禁毒史》,經濟科學出版社。
[7]戈春源2010《賭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8]郭雙林、肖梅花1995《中華賭博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王書奴2014《中國娼妓史》,湖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楊長年,(1978-),男,(回族),江蘇南京,博士,副院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