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夢雨 邢容會 張忻 唐藝珊 高絲雨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貧困問題的解決被越來越多的重視,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力量都在想方設法幫助貧困地區。而解決貧困地區兒童所存在的問題是關鍵之所在,這是因為這個特殊兒童群體的家庭生活條件,難以滿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更重要的是對農村貧困兒童的成長健康教育,乃至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展,使貧困產生代際傳遞,以至于造成貧困的惡性循環。本文以遼寧省錦州市義縣五里屯小學為例,以貧困地區兒童教學及學習環境現狀分析為核心,分析闡述解決遼寧省貧困地區兒童的方案。
關鍵詞:遼寧省;貧困地區;貧困兒童;解決方案
對于兒童而言,成長與發育是現階段人生的主旋律,是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的關鍵時期,是奠定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對于貧困地區兒童來說,經濟困乏帶來的生存壓力,往往使他們無法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而影響未來發展,這樣的影響甚至會產生代際傳遞。為此,解決貧困地區兒童的問題,其關鍵點就在于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受教育的問題。
一、研究案例概況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五里屯小學共有學生145人,教師15人,師資隊伍老齡化嚴重,教學空間主要是七間教室與一間活動室,分為小學部與幼兒園,基礎設施包括桌椅、黑板、電腦等,多數比較陳舊簡陋,校內圖書及課外讀物相對缺乏,種類單一,款式老舊。
總體來看,遼寧省錦州市義縣五里屯小學教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不足,所能提供給該貧困地區兒童的教育程度有限。
另外,研究案例還包括丹東寬甸永甸鎮紅旗村小學、喀左縣臥虎溝鄉九神廟小學、錦州大業鄉大業小學、辛莊小學等。
二、貧困地區學校存在的問題
結合遼寧省錦州市義縣五里屯小學的現狀,總結貧困地區學校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師資力量相對不足
由于貧困地區地處偏遠,無論是學校所處的環境還是教師的待遇都相對較差,這就使得年輕教師不愿意到貧困地區教學,即便來到貧困地區也只是“過客”,人才流失嚴重,由此造成貧困地區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而且,由于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帶來的對新課標適應程度差的問題,導致了貧困地區教學模式落后,學習效果差的問題。
(二)學校基礎設施相對簡陋
貧困地區學校基礎設施相對簡陋,配備不健全,配套較少,一方面校車、取暖、食宿等生活配套缺失,另一方面多媒體設備、課外圖書、體育器材等缺失,不僅無法滿足學生遠距離上學、在校食宿、高質量教學的需要,在安全上也無法保障。
(三)學生所能接受的教育內容有限
由于學校的基礎設施相對簡陋,教學資源相對不足,使得學生能接受的教育內容受限,課內知識系統無法與新課標匹配,課外活動少,課外書籍少,使得學生學習提高慢,興趣發展受限,眼界受限。由此造成學生基礎薄弱,無法養成良好地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城鄉教育差距,本質上是貧困地區兒童教育資源不公平的問題。
(四)師生、生生之間關系較為微妙
整體來看,貧困地區學校師生、生生之間關系較為微妙,缺乏交流,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貧困地區學生課程安排緊密,課程之外許多學生還要務農和料理家務,學生與老師除了課上之外無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另一方面則是貧困地區兒童內心較為封閉,缺乏主動與人交流的意愿,也不習慣與人分享。
(五)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貧困地區父母們多數忙于生計,對于兒童的家庭教育相對欠缺,多數時間是聽之任之,甚至由于虧欠心理導致部分家長什么都聽從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愿望,即便是孩子用各種理由拒絕去學校接受教育。這就使得兒童喪失上進心,容易誤入歧途。而且有許多家庭教育觀念比較傳統,認為在受教育方面男孩優先,女孩可以忽略,這也是造成貧困地區女童失學率、輟學率高的原因。
三、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受教育問題的方案
(一)加強貧困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首先要擴充貧困地區師資力量,通過“特崗優待”“特崗特招”等政策方式,提高貧困地區教師待遇,拓寬貧困地區教師發展前景,以吸引年輕教師投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以改變貧困地區師資力量暮氣沉沉的現狀。
其次,要做到師資力量的分類管理,根據“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一方面提高語、數、外等基礎學科的師資力量,另一方面積極推廣音、體、美師資力量走進貧困地區,普及貧困地區,也可以通過培訓等方式,使現有師資力量進行轉型或者一崗多科,也可以“就地取材”,聘請當地優秀的文化工作者或“民間藝人”等擔任代課老師,以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
最后,是在建立明確的師資管理制度,在制度當中明確規定學校的責任人,明確教師的任教時限,經費的使用規范等內容,以這樣的形式避免貧困地區師資力量的流失,并能使得學校關于教師的經費有據可依,切實為師資隊伍做好制度與經濟保障。
(二)改變貧困地區教學設施落后現狀
首先要加大貧困地區教學設施建設的投入,針對于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有所作為,切實確保貧困地區教育所需經費到位,并落到實處,對經費的使用進行監督,確保經費使用適得其所。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幫助學校進行社會資金的吸引,通過宣傳、結對等方式,獲取社會團體、企業的關注與幫扶。
其次,教學設施的建設要符合實際情況,要從實際出發,一方面針對于學生接受教育的實際需要,提高藏書量、課外讀物種類、多媒體教學設備等,另外根據現階段信息化發展的大勢,可以引入計算機等信息化相關教學設施,以縮小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使貧困地區兒童也可以與時代接軌,不至于脫節嚴重。
(三)轉變貧困地區落后教育觀念意識
首先,各級行政教育部門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宣傳,教師要多進行走訪,多動員家長,多鼓勵學生,轉變貧困地區落后的教育觀念。
其次,教師要加強做好對學生的關心,加強與學生的交流,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這些兒童本身缺少家長的照顧與家庭的關懷,在心理上比較封閉、自卑,教師要在交流中走進兒童的內心,在不斷的接觸中幫助他們接收教育,進行學習,進而因材施教,幫助這些兒童成長。
再者,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身數典,為學生及家長樹立榜樣,讓他們能夠切身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認同教育改變命運的真理。
最后,依靠課程改革帶動落后教育觀念的轉變,在許多貧困地區之所以教育觀念較為落后,是因為上一代人在接受落后的教育模式和課程后,并沒有發生改變,沒有取得預想的學習效果,因此而主觀認定“教育無用”。為此,要通過課程改革提高學習效果,讓父母能直觀看到兒童在接受教育后的改變,看到下一代的可能,從而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消除偏見。
結語:
教育改變命運,這不僅是解決遼寧省貧困地區兒童問題的重要方案,也是我國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的重要措施方法。通過教育,貧困地區兒童能夠得到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機會,更為關鍵地是,通過教育,能夠為貧困地區兒童多提供一項人生選擇,多打開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啟迪心智,從而避免貧困代際傳播的問題,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兒童的現階段生活狀態及未來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林海雪.民族貧困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廣西教育(義務教育),2019,(7):12-13.
[2]吳品州 朱蕾 丁廳廳.代際傳遞下的兒童多維貧困問題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32):163-164.
[3]黃倩艷.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形成分析[J].考試周刊,2019,(79):13-14.
[4]高帆.公共管理視角下的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6):438.
[5]于慧慧 夏冰月.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研究[J].銅仁學院學報,2016,(2):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