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方
(貴州省赤水市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 貴州 赤水 564700)
金釵石斛為蘭科石斛屬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含有石斛堿、石斛多糖、多酚類、菲類和聯芐類等多種藥效成分[1-3],具有抑制腫瘤、抗衰老、提高人體免疫力、補五臟虛勞等功效。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金釵石斛在赤水市種植歷史悠久,已發展成生態富民產業。2018年保有商品種植面積0.55萬hm2,鮮品投產面積近0.33萬hm2,年產鮮條約 8 000余t、鮮花約1 000 t,年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4],綜合產值約9億元。赤水市金釵石斛栽種主要附主為巖石或樹干。附主為巖石的栽種方式是選擇生態條件與野生金釵石斛生境相似的陰濕林地下、原生巖石長有苔蘚和腐殖質累積的石縫、石槽進行種植。為緩解赤水市金釵石斛栽種適宜原生巖石資源不足問題,于原生態林下進行了原生巖、人工鋪(壘)石成階(堡)作為金釵石斛栽種附主的試驗,現將初步結果報道如下,供生產應用參考。
試驗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赤水市旺隆鎮石斛試驗示范基地進行。試驗基地為丹霞地貌,海拔520 m,紅色砂礫礫巖豐富,年平均氣溫18℃左右、冬季氣溫3℃、降水量1 140 mm、空氣相對濕度78%、無霜期300 d,試驗基地栽有黃桷、烏桕、柿子、油桐、青杠、香樟、楓楊樹作為遮蔭樹,試驗區有空地780 667 m2,作鋪石階栽種和壘石堡栽種場地。
種苗由赤水信天公司提供,為金釵石斛一級組培苗。每(叢)苗為1個主莖帶1~2個分枝芽,主莖高度15 cm以上、莖粗0.4 cm以上,外觀健壯,根系發達,無病蟲,整株無損傷。
試驗設3種貼石栽種方式:
A) 原生巖栽種。選擇紅色砂礫礫巖相對集中且石面坡度比較平緩(傾斜度<25°),石質松泡粗糙吸濕、長有苔蘚的石旮旯(原則上保持原貌)作種植床,栽種行窩距基本為30 cm×30 cm,沿石頭表面貼栽苗1叢。
B) 鋪石階栽種。選擇紅色砂礫礫巖石料,爆開大石塊加工成石板或石塊狀(15~30 cm),似公路片石卡法鋪地。按相鄰階梯間高60 cm、階梯寬100 cm堆砌石塊至總高度120 cm(圖1),栽種方式同A。
C) 壘石堡栽種。石料準備同B,將石塊堆砌成高和直徑120 cm左右的錐形石堡(圖2),栽種方式同A。
試驗種苗栽種時間為2018年3月20日。種苗栽種后,遇連續晴天,每天早晚各噴水1次保苗;生長期的夏季高溫天氣,遇連續晴天時,每天早晚對種植床各噴水1次,每次持續時間20 min左右,形成高濕小環境;冬季不澆水。種苗成活前搭遮陽網,保持遮蔭率在70%左右,成活后遮蔭率控制在55%左右。
各栽種方式各選3點、每點10窩、共30窩定點觀測成活率、保存率,成活率在種苗栽種后的30 d即2018年4月20日進行調查統計,保存率在2019年3月25日進行調查統計。鮮花產量在2019年5月27日(栽后第二年開花,4月下旬至5月下旬采摘)選取連續的10窩摘花計產;農藝性狀和鮮條產量在2019年12月19日(栽后第二年年底可采摘,以后每年可在3月和12月分兩季采摘)選取連續的10窩調查統計。
由表1可見,金釵石斛種苗栽種后30 d的成活率以壘石堡栽種方式為高、以原生巖栽種方式為低。壘石堡栽種方式為94.20%,高于鋪石階栽種方式1.0百分點,高于原生巖栽種方式4.8百分點。說明,用人造石床種植金釵石斛能提高植苗的成活率。
由表1可見,金釵石斛栽種1年后的保存率以鋪石階栽種方式為高、以原生巖栽種方式為低。鋪石階栽種方式為92.5%,高于壘石堡栽種方式0.4百分點,高于原生巖栽種方式2.1百分點。說明,用人造石床種植金釵石斛能提高植苗的保存率。
從表1還可看出,金釵石斛栽種近2年后的農藝性狀中原生巖栽種方式的主莖高、主莖葉數、莖枝數均高于壘石堡、鋪石階栽種方式,而主莖粗鋪石階栽種方式高于原生巖、壘石堡栽種方式;窩根條數壘石堡栽種方式高于鋪石階、原生巖栽種方式,而主根長原生巖栽種方式高于壘石堡、鋪石階栽種方式,但3種栽種方式的各農藝性狀指標均未達顯著水平。3種栽種方式的鮮花產量以鋪石階>壘石堡>原生巖,鮮條產量以原生巖>鋪石階>壘石堡,但3種栽種方式鮮花、鮮條產量差異均未達顯著水平。說明,用人造石床代替原生巖種植金釵石斛對植株農藝性狀、鮮花、鮮條產量的影響不大。

表1 金釵石斛3種栽種方式的成活率、保存率、農藝性狀與產量
注:成活率、保存率為觀測30窩的平均值;其他為觀測10窩的平均值。
金釵石斛3種貼石栽種方式試驗結果初步表明,選擇在生態條件與野生金釵石斛生境相似的陰濕林地下,用鋪(壘)人造石床代替原生巖種植可提高植苗的成活率、保存率,而不會顯著影響植株的農藝性狀和花、條產量。其原因是人工建造的石床縫隙多,有利于植苗貼附。認為在適宜金釵石斛生長的生境條件下,采用鋪(壘)人造石床種植方式代替原生巖種植方式可增加種植面積,解決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