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輯, 金玉竹, 單紹朋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林業局, 貴州 畢節 551700)
畢節市七星關區處于喀斯特巖溶發育類型齊全、分布面積最大的云、貴、川三省交界處,國土面積3 412.2 km2,其中巖溶面積237 808 hm2,占69.69%[1],山地面積超過90%。20世紀,由于盲目毀林開墾和進行陡坡地耕種,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有效鞏固、發展和壯大了喀斯特山地特色產業,提高了人民收入,有效改善了本地生態和生活環境。2012年10月,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調研七星關區時指出:“退耕還林工程效果好,不僅涵養水源、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態,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對七星關區生態建設所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總結七星關區近年來退耕還林工程主要成效和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后續發展對策,對鞏固七星關區退耕還林成果,進一步深化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02—2017年,全區先后實施兩輪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林面積3.76萬hm2,范圍涉及39個鄉(鎮、街道)384個村,6 848個圖斑,為全區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后,主要交通沿線和庫區、河流兩岸已基本實現綠化。水土保持部門第二次遙感監測數據表明,退耕還林后全區水土流失面積比退耕還林前減少7.34%,水土流失危害明顯減少。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生態惡化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森林植被覆蓋面積及質量顯著提高。全區森林覆蓋率從2002年的28.4%提高到2018年的58.02%,提高2倍。其中,退耕還林工程直接新增森林面積3.76萬hm2,增加森林覆蓋率11.02%,成為提高森林覆蓋率的中堅力量。
一是在工程建設上,把發展生態和經濟價值兼備的鄉土珍稀樹種作為退耕還林的重點。發展核桃1 755.03 hm2、板栗3 160.07 hm2、刺梨7 145.87 hm2,以及其他經果林11 677.55 hm2。二是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后續產業,中藥材、食用菌以及木材加工快速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改善傳統養殖方式,推行種草養殖、舍飼圈養、林下仿野生養殖等產業。四是積極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其他產業發展和組織勞務輸出,實現了“生態效益優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的良好效果。2019年,全區農業糧經比達33∶67。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直接帶動農戶66.6萬余人,貧困戶4.7萬余人。
以工程項目為單元,選擇交通方便、集中連片的地點,建立刺梨、油用牡丹、精品水果等區級示范點。相關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按照“5個1”工程要求建設示范林業,以點帶面推動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
項目工作以“四到鄉”的模式落實到鄉鎮(街道)、落實到山頭地塊,明確鄉鎮(街道)為造林工程實施主體。緊緊圍繞“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積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果林和景觀林,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把新一輪退耕還林、綠色通道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提升林業綠色產業發展綜合效益,實現綠化、美化、亮化、香化、彩化,努力實現耕地綠起來、生態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的目標。
為確保造林質量,提高造林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杠桿作用,加強項目科學化和精細化管理,提出造林綠化“先建后補”建設模式,制定實施方案,對項目申報-核實-審查批準-組織實施-檢查驗收-資金兌現均做了明確規定,除享受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外,對集中連片種植油用牡丹、刺梨等經果林的實施主體給予補助。
抓好本地林業經營主體培育,創造優惠條件,強化機制創新,積極引進和引導優強企業、專業合作社、大戶等各類林業市場主體落戶當地,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大戶+基地+農戶)+基地+農戶+項目”等經營模式發展特色林業,助力退耕還林工作發展。讓每個鄉鎮不同程度都有實施經營主體,使“包苗木、包栽、包活、包管、包成林”的五包制度落到實處。
區委政府出臺《畢節市七星關區造林工程管護管理工作辦法》和《畢節市七星關區森林防火工作經費獎勵辦法》,對近3年新造林工程管護進行管理和獎勵及對鄉鎮(街道)實行單項考核管理,獎懲并行,充分激發基層林業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改變“重栽輕管”和“造林不見林”的現象。
全區林業從業人員與現代林業發展的要求不匹配,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鄉鎮林業技術力量人員缺乏,半數以上鄉鎮(街道)直接無林業專業技術人員,難以滿足林業生態建設和實現“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目標的需要。
受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存在退耕地塊種植玉米等高稈作物現象,導致破壞苗木的行為發生。另外,造林經營管理粗放,很難改變部分退耕農戶傳統的種植方式,存在只栽不管,重栽輕管現象。
造林之后的管護水平是影響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現有的退耕補助標準很難調動群眾的管護積極性,且目前農村2/3勞動力外出務工,管護人員不足,致使造林管護工作壓力較大。
退耕還林工程所栽樹木雖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由于經濟林掛果年限未到,未產生經濟效益,為保障退耕還林工程的生態建設效應,需要持續杜絕亂砍濫伐等破壞退耕還林的行為,延長退耕管護年限和相應的補助年限,強化撫育管理。
為提高造林質量,便于造林后經營管理,解決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無人栽植管護的問題,由林業專業合作社(企業)承建造林工程,與鄉鎮(街道)簽訂工程建設合同,明確工程質量和管護責任后實施建設,落實好“包苗木、包栽、包活、包管、包成林”的五包制度,一包3年,確保成效。
做好項目對接,廣泛爭取資金投入后期管護,解決只栽不管和重栽輕管問題。同時,把退耕還林和鄉村山頭綠化有機結合,使退耕還林工程發揮應有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