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曉曉, 齊 麗
(1.陜西地建土地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75; 2.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75; 3.自然資源部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 陜西 西安 710075; 4.陜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陜西 西安 710075)
農業是我國第一大產業,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換代,農產品生產效率大幅增加。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我國耕地卻在不斷減少,導致農產品供需矛盾日益激烈。同時,農業發展仍然存在基礎條件薄弱、投入產出不均衡、機械化程度低、病蟲害防治衍生的環境問題等。由于生態農業是一種高產循環的經濟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他領域和農業發展對資源利用的矛盾,也有利于解決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1],對于我國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生態農業被認為是一種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2]。其最終目的是解決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生態農業具有三大主要特征:1) 綜合性。主要表現在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以農業為出發點,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產業互相支撐,相得益彰,提升綜合生產能力。2) 多樣性。生態農業堅持螺旋式向前發展的最佳動態平衡。針對全國各個生產區域,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促進當地和諧發展。同時,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技,科學實施農業生產。3) 高效性。生態農業基于其循環和再生的綜合性,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利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帶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3]。
生態農業在我國源遠流長,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全國農業生態縣建設和生態富民家園計劃,為我國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并在世界獲得了認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典型示范。我國具備20余年的生態農業探索歷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技術經驗,使我國農民更容易接受生態農業,也更愿意配合發展生態農業。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體系,2 000余項國家標準、3 000余項地方標準、近6 000項行業標準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3 000余個建設試點將生態農業落實到實處,極具生態農業發展優勢。近年來,我國國家發展戰略部署,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重點建設方向,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開展如火如荼,使生態農業發展更具潛力。發揮農業生態調節功能發展生態農業,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4]。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但目前還落后于其他國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財政支持力度不夠。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耕地面積雖大于美國,但由于經濟能力有限,相關財政投入不足,造成生態農業補貼力量較弱。二是科研實力不夠。相比大多數發達國家,我國農業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不夠,科研投入力度薄弱,不能較好地實現產學研轉化,也沒有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渠道,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以保障我國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不同地區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鏈結構。只有建立適合的產業鏈結構,才能根據產業鏈建立合適的區域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在保證經濟效益產出的前提下,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例如,在北方地區采用的“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有機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化技術,實現土地節約、種植和養殖良性循環,既解決了北方寒冬季節的產氣難題,又能生產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提高農民經濟收益。而南方地區則將沼氣與牧業和林果業結合,建立“豬-沼-果”為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實現降低農戶飼養牲畜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果蔬品質,增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再如,西北干旱地區為解決當地用水問題,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創立的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5]。
發展生態農業應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本著堅持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環境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增值資源、物質循環、多級利用的思路,實行合理調控、多業結合、集約經營[5],吸收傳統農業精華,構建集成化的生態技術和管理模式。由此,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突破單一狹隘的產業限制,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形成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促進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以及相關問題始終缺乏完整和系統的理論成果作支撐,用于指導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落后于當前的生態農業實踐進程;相關的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緩慢,成熟且可操作性強的新技術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廣應用。同時,雖然我國生態農業模式眾多,但大多仍以種植業為中心,其中又以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占據主導。二者共同導致我國生態農業整體發展水平欠佳。目前,國家和相關部門尚未徹底解決“三農”領域管理體制和機制的根本問題,相關政策的落實依舊缺乏執行力,使得發展生態農業的部分決策推遲落地、甚至部分流產。因此,應健全激勵制度,并逐級細化相關制度,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促進高新技術研發與推廣,充分引導農民徹底摒棄傳統的小農意識,調動其應用新技術和轉變傳統生產模式,參與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