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梅, 張萌萌, 胡迎接, 呂新菊, 劉紅敏
(信陽農林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普通昆蟲學》是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其對應的教學實習是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學生對該課程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途經。充分利用好該課程的教學實習,將理論知識系統化并與實踐有機結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實習的開展是該課程理論知識鞏固的有力保障,更是學生專業操作技能培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平臺[1-2]。
《普通昆蟲學》教學實習是理論課程的附屬部分,信陽農林學院昆蟲學實習安排在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時間均是1個教學周。主要實習內容是進行田間、野外環境中昆蟲標本的采集和調查,通過對所采集昆蟲標本的整理、制作和鑒定等掌握昆蟲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在實習過程中,了解昆蟲標本采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學會標本采集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熟練掌握昆蟲標本整理制作和鑒定的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但在教學實習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較為普遍,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不高,直接影響到后期《農業昆蟲學》教學實習的開展及其他植物保護專業相關課程的學習。為此,筆者以信陽農林學院植物保護專業《普通昆蟲學》教學實習為例,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進一步提升《普通昆蟲學》的教學實習效果提供參考。
院系對《普通昆蟲學》的教學實習重視程度不夠,一般只要學生按時參加,完成既定任務,即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此外,教師和學生在實習中普遍表現積極性不足,對實習的重要性缺乏認知,導致在實習結束后不能達到該課程教學實習的預期效果。
由于投入經費有限,實驗室教學實習的工具比較陳舊,并且沒有固定的資料庫供學生鑒定和查找昆蟲特征。信陽農林學院教學實習基地單一而固定,每個學期固定去同一個實習基地進行相同內容的昆蟲學教學實習,采集的昆蟲種類比較單一,數量較少;從地域看,昆蟲標本的多樣性也不夠豐富,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不能充分了解昆蟲的多樣性及其地理分布情況。
考核環節單一,考核標準不具體,缺乏一些客觀標準,無獎勵激發機制,導致學生積極性較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核,由于小組成員之間分工不明確,部分學生尚不能積極主動完成任務,僅依靠其他小組成員完成實習內容,沒有針對每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考核。
建立教學實習教師鼓勵機制,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按照信陽農林學院工作量認定,實習期間每天是6個學時工作量,但是每個課程實習內容的不同,每天工作的學時也會不同。《普通昆蟲學》的教學實習內容較多,其中一項是夜晚燈誘昆蟲,因每個時間段誘集的昆蟲種類不同,為了誘集較多種類的昆蟲,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在夜晚值班,工作時長遠遠高于學校規定,但在實際工作量統計中僅以每日6 h來統計,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另外,提倡具有昆蟲分類學經驗的教師參與該課程的實習中,在實習前給參與實習的教師培訓昆蟲分類知識和標本制作等新技巧,有利于壯大實習專業技能的指導隊伍,進一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實習質量。
加強學生實習前的動員工作,任課中有意識地添加教學實習內容,激發學生對教學實習的興趣和向往。作為該課程的任課教師,筆者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昆蟲愛好者、植物保護等社團組織,指導組織課程相關的興趣活動,如昆蟲采集、制作和鑒定等,建立獎勵機制,極大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鼓勵部分學生結合畢業設計及大學生創新項目參與到教學實習中,積極引導學生結合實習中的發現和興趣設計畢業論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在夜晚燈誘中,可以根據不同時間段對昆蟲的撲燈節律、種群動態等進行統計分析;結合標本采集和鑒定,對本次實習基地的種群動態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等。
經過多年的探討和實踐,總結出規范化、細量化《普通昆蟲學》教學實習的考核標準。1)以小組為單位,組長根據各組員的出勤、實習表現等給各組員打分,調動組員的積極性。2)以小組為單位,采集規定數量的目(不少于15個)、科(不少于30個)、種(不少于500種)昆蟲標本,制作成規范的針插標本和浸泡標本,各標本需鑒定到種。3)每人拍攝不少于20張的昆蟲生態照片,要求像素清晰,以科命名,以小組為單位上交。4)每人提交一份實習總結報告,內容包括實習內容、成果、體會和建議等。5)每位學生進行單獨的實物標本鑒定,寫出由指導教師隨機指定昆蟲標本的所屬目、科??己藰藴拾凑找陨?個部分的比例核算最終實習成績,后期可考慮將小組PPT匯報實習中對采集、制作標本的總結等納入考核范疇。
在整個實習考核中要注意調整和提高昆蟲標本的采集、制作整理標準,尤其是微小昆蟲標本的制作,在前期實習中通常忽略微小昆蟲標本的采集和制作。將整理的合格標本收藏于昆蟲標本室內長期保存,可以在后期作為植物保護專業相關課程的實驗課材料使用。
加大資金投入,增加物種豐富的實習基地數量,避免在實習過程中采集的昆蟲標本單一,種類數量少;完善采集工具,可采購新型誘蟲燈,安置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如田間、森林等,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對燈下誘集的昆蟲進行收集、整理和鑒定,以進一步豐富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目前,信陽農林學院為學生采購了微距攝像頭、便攜式顯微鏡等小型設備,學生分組攜帶,在采集昆蟲的同時對其生態圖像進行采集,拍攝昆蟲的生境、寄主植物、生存狀態等,有利于進一步了解昆蟲的發生規律、生活習性等生物學知識,增強學生對昆蟲學研究的興趣。
豐富多樣化的實習內容,除傳統的制作昆蟲標本外,增加昆蟲玻片標本的制作、昆蟲琥珀飾品制作、引入競賽活動,設立獎勵機制,在實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此外,還需增加經費購買昆蟲標本鑒定圖譜如《北京燈下蛾類圖鑒》《中國動物志-昆蟲綱》《中國昆蟲生態大圖鑒》《中國北方農業害蟲原色圖鑒》等書籍及昆蟲分類相關的電子書購買,使學生參照這些資料對采集的昆蟲標本進行準確鑒定,進一步掌握昆蟲分類知識的運用,同時提高學生對昆蟲學實習和研究的興趣。
結合昆蟲發生的規律,合理安排野外實習。充分考慮到昆蟲種類、分布、生活習性、生態分布、生活史等生物學特性。信陽農林學院《普通昆蟲學》第三學期的實習課程基本安排在第三周,此時天氣溫度較低,雨水較多,野外昆蟲活動已不活躍,且種類相對較少,加之學生剛接觸該課程,對昆蟲學相關的知識了解甚少,這些都影響該課程的實習效果,因此建議該課程實習安排在第四學期末進行。
參考其他學校的實踐嘗試,也可打破傳統的分開式教學實習,結合《普通昆蟲學》和《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和實踐的同步性,采用聯合實習的方式[3-4]。聯合實習可以同時開展,采用有分有合、同步進行、獨立考核等方式有機結合,可以全面了解病蟲害發生發展情況,也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而將理論知識與現實有機結合。
實踐教學在植物護專業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教學實習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好昆蟲學相關課程不可缺少的環節[5],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創新性的植保人才。筆者通過多年對《普通昆蟲學》實習的教學管理、資金投入、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密切結合信陽農林學院的本科生培養模式,促進教學實習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不僅培養了應用型植保人才,也讓學生在實習過程增強了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昆蟲學研究領域的興趣愛好,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