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環經濟是按照經濟學原理和生態學規律組織起來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先進經濟發展模式。企業能否自覺選擇循環經濟行為,由被動走向自覺是循環經濟得以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至今還沒有成為企業行為的自主選擇,難點何在?政府可采取哪些政策促進呢?
關鍵詞:循環經濟;策略;發展模式
當前,我國政府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確保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深入和保障,是一種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我國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為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標志著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步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軌道。
一、循環經濟促進了企業與社會的“共贏”發展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美國經濟學家K#8226;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自循環經濟得到公認后,以德國、日本等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相繼完成了循環經濟立法,推動了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其三大操作原則是: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又稱3R原則。具體來說“減量化”原則,是輸入端方法,要求盡量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和能源,從而在輸入端預防和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再利用”原則,屬于過程性方法,要求盡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種方式利用資源和物品,避免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資源化”原則,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盡可能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這三項原則分別在生產消費的輸入端、過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證資源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
可見,循環經濟發端于傳統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的反思、否定和創新,較之于傳統經濟,循環經濟具有更多的優點,是一種更高級更先進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從經濟系統生產源頭開始,實施延長產品生命周期,促進廢物資源化的新思維,將經濟活動維持在生態環境的可承載能力之內,生產和消費實現“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有效的減輕了生態環境的負擔,使受到重創的生態環境自我恢復。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企業與社會的“共贏”發展。
二、推進企業自主選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難點
循環經濟的實質是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作為生產主體的企業并未普遍、充分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至今還沒有成為企業行為的自覺選擇,其難點在于:
1.產業規劃和布局缺乏循環經濟理念
循環經濟發展要求在小、中、大三個層面實現,“小”即指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中”指企業與企業之間生態產業鏈的建立,“大”則包括由循環型生產所帶來的能源利用結構的優化、垃圾處理和廢物回收利用技術的提高、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包括消費方式和模式的改變等等一系列社會發展和變化。從小、中、大三個層面的單個實現主體的規模來看,基本上呈現的是大、中、小三種狀態。因為,對于“小”層面的單個企業來說,只有規模足夠大、排放的廢棄物“足夠多”時,企業才具備獨立對其進行循環利用的經濟可行性。例如,遼寧的鞍鋼和本鋼等大型鋼鐵生產企業,就能夠利用自身的產業規模和企業體系,形成比較完整的內部循環生產,并且已經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方面產生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我國,中小企業之間產業生態鏈的建立很難自發形成,這就對各級政府的產業規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小到某個城市內部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大到區域經濟圈內產業集群的安排和規劃,都需要各級政府在思考和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企業之間生態循環鏈條的搭建,以有利于園區內或經濟圈內中小企業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但是目前受一些實際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的產業規劃部門還習慣于僅僅依據企業的知名度、規模、產業內容等傳統因素,來進行產業規劃和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將企業間的循環發展作為產業規劃和布局的重要因素,來加以充分考慮和論證的經濟決策還不多。在這樣的產業規劃和安排下,在許多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內部,企業之間的原材料和廢棄物之間根本不存在可循環性,有的園區甚至存在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的現象,不僅沒有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和浪費,反而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大范圍的集中污染。
2.自然資源定價過低
自然資源既包括原材料型的資源,如礦石、林木,也包括傳統上被視為公共物品的自然資源,如水和大氣。長期以來,我國資源品價格一直受政府管制,價格偏低,原材料同最終產品之間的比價偏高,間接鼓勵了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濫用和浪費,“產品高價、原料低價、資源無價”的現象普遍存在。采用現有原材料和技術,企業仍有較大的獲利空間;相反,受價格和技術水平的影響,企業如果利用可再生資源和新技術進行生產,將面臨成本高、產品價格高、市場風險大的不利局面。以我國中部某省一家火電廠為例,這家電廠由于設備陳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煤灰和煤碴含量不斷增加,每年被環保部門收取的排污費以及生產及環保設備維修費用多達2000多萬元。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領導仍不愿意改變這種“拼資源”的生產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國煤電經濟仍處于“熱”發展期,電廠拼資源,仍能實實在在地撈到好處。2005年這家電廠發電量高達35億多度,利潤4000多萬元。用他們的話說,如果投入資金搞技改,就不會有這樣的盈利,職工們也不會答應。我國目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結構造成的煤電過熱現象,給這類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而相對較低的煤炭價格給電廠帶來的巨大利潤,更直接導致了企業對節能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漠視。目前該電廠二期工程前期準備工作正穩步推進,可行性研究報告已通過了省級評審。一個耗能更多、規模更大的火電廠又即將誕生。
3.地方政府企業化傾向明顯,干預環境執法
近年來,為了地區經濟發展和GDP增長,一些地方政府或被動地與企業合謀,被企業俘獲,對于企業的不正當行為,甚至違法經營置之不理,甚至縱容和包庇。比如,支持無污染處理裝置的企業投資建設,讓能耗大、污染嚴重而排放未達標的企業開工生產,聽任企業污染物的隨意排放,甚至對環境執法明頂暗抗,阻礙、以致破壞了正常市場秩序的建立和運作。
由于行政權利過大,有時缺乏有效監督和制衡,一些地方政府的企業化趨向和官員的政績沖突以及有關部門間的權利和利益爭奪,不僅以生態環境為代價,而且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顧,造成諸如甘肅微縣超標和湖南岳陽縣飲用水源砷超標等一系列惡性環境事件,不僅不能在防止污染和保護生態上達成合作,反而常常以鄰為壑,如鄱陽湖、太湖以及淮河污染等,把環境生態經濟的外部效應發揮的淋漓盡致。
受地方特殊保護的企業,其法人代表往往享有各種政治榮譽,擁有廣泛的社會資源和較強的經濟實力,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身份特殊,但法制觀念差,社會責任淡薄,拒絕接受地方環保部門的依法監管。基層環保部門處境困難,顧忌重重,該把關的不敢把關,該檢查的不敢檢查,該處罰的不敢處罰,該征收的不敢征收。
三、政策建議
要企業自主選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必然需要政府的推進。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以循環經濟理念優化經濟結構、企業結構
首先,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結構升級。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優化產業結構,繼續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設備和企業,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節能、降耗等高新技術產業。根據資源條件和區域特點,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促進區域產業布局合理調整。
其次,建立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打破企業間單向式線性生產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結構,鼓勵企業根據社會化分工和產品生產的內在聯系,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工業網絡,增強關聯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在重點項目上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實行清潔生產
發展循環經濟,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資金引導作用,特別是一些出自社會利益的重要科研項目、循環經濟建設項目,應以政府為主導,組織科研開發、財政支持興建。如東北地區,目前正處于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和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為了按期完成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必須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實施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尤其是在清潔生產的推進上,政府無疑是重要力量,對此世界各國無一例外。清潔生產是在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連續應用綜合性、預防性環境戰略。在產品設計上實行源頭減量,在生產工藝上實行過程減量,在原料替代上實行有毒有害物料減量,在物料循環上實行排放減量。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各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已經陸續出臺,環保部門必須嚴格執行引導和監督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政府可以通過綠色采購、綠色補貼等措施來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
3.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指生產者對于產品的責任,擴展到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階段,即產品的使用結束后。生產者不僅要對產品的性能負責,而且要承擔產品從生產到廢棄對環境影響的全部責任。這就使得生產者必須考慮包括原材料的選擇、生產工藝的選擇、產品使用過程以及廢棄等各個環節對環境的影響。
4.充分發揮經濟手段的作用
通過市場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調節社會供求關系,促進生產者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方式,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由于環境的恢復和資源的供給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的,這種“資源環境的稀缺性”,一方面,引發資源價格和環境價值的提高,加大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人們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為基礎,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在降低資源使用總量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情況下,利用科技不斷拓展循環鏈,增加物質產品的種類,提供更為有效的服務,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求和生態需求,增強市場競爭力。此外,征收環境稅。對有害于環境的活動、產品、服務征收一定的費用,來影響特定的生產方式和消費形式,以遏制經濟活動中的污染排放超標,這也是十分必要的。而產品稅和污染稅則是促使人們按照3R原則進行經濟活動的有效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孔令丞 謝家平:循環經濟推進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227-235.
[2]方光羅:綠色商業內涵解析及發展思路[J].商業經濟.2007,(2):24-27.
[3]馮之俊: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3-96.
[4]曹代功,楊昌明.關于煤炭工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J].煤炭科學技術,2006(1): 34-39.
[5]張思鋒:循環經濟:建設模式與推進機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46.
[6]陳宗興 劉燕華:循環經濟的戰略思考.[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216-217.
作者簡介:李曉紅(1977-),女,畢業于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經濟學、法學雙學士,經濟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從事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