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摘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一些突發公共事件在互聯網上迅速蔓延,網絡輿情的發展錯綜復雜,這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在突發公共事件的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可以應用大數據對網絡輿情信息進行處理、快速收集、報告和解決,切實滿足新時期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的新需求。
關鍵詞:大數據;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
引言
近年來,我國突發公共事件屢見不鮮,給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基于大數據時代,突發公共事件在互聯網上迅速蔓延,造成一定復雜的網絡輿情,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做好網絡輿情信息。
一、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存在問題
大數據時代,輿情信息傳播迅速,信息相對豐富開放,網絡輿情信息呈現多元化狀態。當前,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輿情信息分析不足,相關部門沒有采取有效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輿情信息,沒有對公共事件的背景進行分析,難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缺乏情報價值和參考價值。第二,輿情監測的方式相對落后。它仍然采用人工網頁瀏覽和搜索的方式。受多種因素影響,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網絡突發公關事件。第三,對輿論的分析分析不夠準確,主要受專業化程度的制約。突發公共事件中隱含的信息難以有效掌握,沒有事件分類,會影響后續跟蹤,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事件的預警。
二、大數據在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的應用
(一)大數據網絡輿情監測
針對當前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利用大數據優勢,加強和創新網絡輿情信息工作方式。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監測工作,以往采用人工監測,信息采集率較低,難以及時有效地掌握突發公共事件的動態,大數據的應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RSS提要收集、全文搜索和目標站點的網頁信息捕獲、根據不同突發公共事件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選擇相應的方法。
例如,對于天涯、豆瓣等網絡論壇上突發公共事件的網絡輿情,可以采用有針對性的網站網頁信息抓取方法抓取論壇上的活動,突出的信息,以有效地監測和收集網絡輿論。例如,對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可以采用社交網絡信息收集方式,捕捉和收集信息中的標簽和話題。此外,對于新聞網站,可以使用RSSfeeds來收集與某個事件相關的RSSfeeds,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動態。此外,還可以應用全文搜索系統,通過MySQL、SQLServer等協議接口,利用全文搜索引擎對網站的數據庫信息進行監控和采集,該方法具有非常強大的搜索功能,可以有效地收集公關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信息。
(二)輿情信息處理與分析
大數據在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的應用,需要在收集輿情信息數據后進行處理,面對海量互聯網數據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在結構和來源上都有所不同,包括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需要進行分類、去重、索引等,如果對相似信息數據進行分類,就會對不同的信息數據進行轉換,從而有助于下一步對網絡輿情信息的分析。首先,根據不同的輿情信息,需要進行系統、科學的分析,有效地制定應對方案,然后進行公關。此外,當前網絡中存在大量重復的垃圾信息。為了確保更高效地分析網絡輿情,需要結合實際應用大數據技術,不斷提高網絡輿情的分析能力,從而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的效率和質量,確保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處理和處理,減少輿論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三)構建輿情大數據平臺
大數據在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的應用,也需要建設網絡輿情大數據平臺,建立和完善管理模式。綜合管理網格平臺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鑒,建立網格網絡輿情管理模式構建大數據平臺。首先,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可以借鑒平臺以往的公關經驗,對網絡輿情信息進行處理,從而有效提高應急能力,確保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有效性,從而保證政府的公信力。另外,完善網絡輿情大數據平臺,由于不同地方網絡輿情的發展動態不同,通過網絡輿情大數據平臺構建聯動機制,確保在遇到突發公共事件時,有各種應急和處理方案,并且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網絡輿情預警方案,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效率,推動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在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的應用,針對當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用不同渠道的大數據全面檢測和收集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并對信息數據進行分類分析,此外,還可以構建網絡輿情大數據平臺,有效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曹海軍,李明.大數據時代中國網絡輿情的治理反思與路徑拓展——基于“技術治理路徑”嵌入視角[J].行政論壇,2019,26(05):65-73.
[2]張雙獅,楊謹鋮,張鵬,王娟.大數據背景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智能決策支持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9(03):93-100.
[3]張寧熙.大數據在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的應用[A].廣西計算機學會.廣西計算機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廣西計算機學會:廣西計算機學會,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