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

精神疾病和其他軀體疾病一樣,也是一種普通而且常見的疾病,有其發生、發展規律,完全可以被早期發現和治療。而且,絕大多數精神疾病通過藥物控制即能達到很好的療效,經過治療可以穩定,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勞動能力基本都能恢復到病前水平。
然而,因精神病發病病理至今尚不完全明了,人們往往將精神病人妖魔化,甚至還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認為精神病是鬼怪作祟。這些誤解就造成很多有了問題不去就醫或者家里人出了問題也不敢就醫的情況,擔心被周圍人知道,看不起或排斥自己和家人,所以有些人就選擇躲起來而不去積極治療。
其實,若能及早發現如睡眠障礙、記憶障礙、過分敏感多疑和性格改變等早期表現,應及時就診治療,病情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聽說某人突然得了精神疾病,住到精神病院了。他周圍很多人都覺得非常詫異,“他怎么得了精神病,一直看起來很正常啊”,但是仔細想想,好像發現他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表現,比如最近不愛說話了,做事拖沓或者最近變得特別愛說話,見人很熱情,也愛打扮了,大家還以為他變得開朗了……
那么,在生活中我們能不能早點發現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有了問題,而不是等到比較嚴重,甚至到了住院的程度才發現呢?
人類的精神活動是錯綜復雜的,包括情感、思維和意志行為三個方面。正常情況下,人的精神活動(即腦的功能活動)和身體各器官(如心、肺、肝、腎等)的功能活動一樣,既有自己的活動規律,又有具體的活動內容。人的一生,就是通過感知和思維所構成的認識活動,來認識周圍的一切事物以至認識世界,同時也認識自我的心理和行為。一般來說,一個正常人的內心體驗往往是平靜、愉快的,其心理行為或情感表現與其年齡、社會環境、社會經歷及所受教育水平相一致,正常人的人際關系和諧,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能力。
然而,當一個人的思維、情感及行為活動不相一致時,就可能會出現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得病初期,以性格改變和類神經官能癥癥狀最為常見。具體表現有:
睡眠變化。
逐漸或突然變得難以入睡,或經常中途醒來,或睡眠不深、整夜做噩夢,或睡眠過多。
情感變化。
情緒低沉,常獨自落淚,或厭世想死,或焦慮不安;或興奮多語,說個不停,吹噓自己腦子特別聰明;或變得冷漠,對親人冷淡、不關心,與朋友疏遠,對周圍事情不感興趣,常因一點小事發脾氣。
異常行為。
行為逐漸變得怪僻、難以理解,喜歡獨處或自語自笑,生活懶散,常發呆發愣,蒙頭大睡,或外出游蕩。
敏感多疑。
逐漸變得敏感多疑,對家人、親友、同事、鄰居的一言一行特別注意,覺得周圍環境的氣氛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神色有些反常,認為什么事情都與自己有關,或對自己不利。
性格改變。
原先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變得沉默少語、孤僻獨處,不與人交往;原來愛整潔的人變得不修邊幅、不講衛生;原來循規蹈矩的人變得經常遲到、早退、無故曠工、工作馬虎,對批評滿不在乎;原來勤儉節約的人變得揮霍浪費等。
脫離現實。
思維活動,如對事物的看法,往往不符合實際,想入非非,沉湎于幻想之中,做白日夢。
智能損害。
記憶力非常差,甚至記不住子女的年齡,常忘記東西,或出門后找不到回家的路。脾氣特別古怪,變得幼稚、自私,連親人都不相信,或認為別人偷他的東西,或認為子女不給他吃等,多見于老年人。或自幼呆傻,不能上學,不會自理生活,或雖勉強讀書,但又出現行為反常。
成癮行為。
吃藥成癮,吸毒,或經常大量飲酒,不飲就受不了,停飲后有手抖、大汗、亂語、行為古怪等。
類似神經癥癥狀。
失眠、頭痛、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工作缺乏熱情、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有的病人則出現強迫癥狀,如怕臟、怕得病、怕說錯話、怕別人看自己等。
在這里,推薦一個簡單的精神疾病先兆癥狀檢查表,大家可以自行對照或者發現周圍人是否存在這些情況。如果某種情況經常出現,建議本人或他人盡快去精神專科醫療機構就診,聽取一下精神科醫生的意見和建議。然而,請大家注意的是,這個檢查表僅供參考,不要發現自己存在幾個癥狀,就擔心自己得了精神疾病,反而把自己嚇壞了。因為要做出一個精神疾病的診斷,需要全面了解病情,不能單單靠一些癥狀就下結論。
● 我沒有興趣做事情。
● 對我的形象和衣著不感興趣。
● 我對未來沒有信心。
● 注意力不集中。
● 我的思想變化很快,自己跟不上變化。
● 感覺自己疏遠了朋友和家庭。
● 我覺得神鬼是真的。
●我覺得每天都要做一些決定,這很困難。
●有一些想法揮之不去,讓我很困擾。
● 我睡眠有困難。
● 很少見朋友。
● 沒有理由地認為很糟糕。
● 感覺很緊張。
● 情緒低落,覺得沒有意義。
● 很難記住事情。
● 吃得很少。
● 很難跟家人和朋友相處。
● 覺得人們取笑我,而且談論我。
● 對什么東西都不感興趣。
● 感到很激動。
● 和別人談話抓不到主題。
● 做噩夢。
● 我有點太盛氣凌人、熱心過頭。
● 我對一些小事就容易生氣。
● 我曾經想到過傷害自己或自殺。
● 身體常疼痛。
● 害怕自己瘋了。
● 想到過傷害或殺害別人。
● 飲很多酒,常吸毒。
●覺得自己身體的某個部分在發生變化或者有異樣的感覺。
●覺得我周圍的環境在發生變化且有點不真實。
● 睡覺很多。
● 人們說我的樣子和行為有點怪。
● 沉迷于一些與性有關的想法。
● 經常與人爭論。
●在一些平常覺得很放松的場合有害怕的感覺。
● 體重下降。
● 覺得別人不關心我。
●感覺別人想傷害我,想讓我生病。
●我有一些這里沒有列出來的感覺或想法。
出現以上現象時,要盡量察覺到自身的情況,或者周圍人關心關注到此人的狀況,及時到精神心理專科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士進一步檢查評估判斷。
精神疾病的復發,無論是對患者,還是對其家屬,都是災難性的,患者再次受到疾病的折磨,其家屬也因此擔憂和害怕。疾病的復發,也極大地挫傷了患者及其家屬的治愈信心,影響他們對治療的依從性,甚至因喪失信心而放棄治療。反復發作,加重了患者的負面社會形象,加深了其污名感或病恥感。
然而精神疾病的復發不是突然的,而是先出現先兆癥狀。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先兆癥狀并及時處理,有可能防止復發或延緩復發的時間。
除了前面提到的疾病初發時的先兆外,復發時會有哪些特別的表現呢?
1既往癥狀再次出現。如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病時最早出現的精神病性癥狀又一次表現出來:自語、自笑、發呆、多疑等;抑郁癥常見的先兆癥狀有睡眠不好、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健忘、感覺容易疲勞和不愿主動參加自己以前喜歡的活動等。
2食欲變化。總感到餓,或者不想吃東西或者吃得過多。
3對周圍人的態度有變化。一般來說精神病人在疾病的恢復期和緩解期,與家人、同事、朋友及其他與之有接觸的人,相處得都比較融洽,談吐自然,回答問題切題,讓人感到與他交往沒有隔閡。如果病人忽然變得孤僻、不合群、不與人交往、獨處一隅、低頭沉思,或者對人態度蠻橫,則有犯病的可能。
4表情變化。在緩解期或恢復期,病人的面部表情比較自然,眼神比較靈活。在即將犯病時,病人往往表現為目光呆滯、雙眼發直,外界刺激難以引起其表情變化等。
5對自身疾病的態度有改變。不再配合治療,這是精神疾病復發早期很重要的標志。主要表現為患者以各種理由否認自己有病,拒絕服藥,不依從治療,拒絕去看醫生。在疾病緩解期,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有認識,愿意看病,配合醫生治療。但是,當疾病即將復發時,病人會變得無視自己的疾病,甚至堅信自己沒有精神病,并且拒絕看病、吃藥。對醫生、護士、家屬持敵對態度,將大家對他的關心當成對他的攻擊和迫害。
6病人的日常生活情況有變化。病情穩定時病人的生活一般有規律,有的病人甚至可以上街買菜,操持家務。在即將犯病時,病人表現為生活沒規律,夜間不睡,白天不起,甚至長時間不脫鞋和衣而臥等。
7學習和工作狀況有變化。緩解期的病人,一般能堅持學習和工作。學習成績一般尚好,工作任務也多能完成。要犯病時,則表現為學習成績下降,工作能力降低,經常遲到、早退,或與同學、同事發生爭執。
建議公眾要正確理解精神疾病,以友善的態度對待精神疾病患者,反對歧視,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和包容,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預防復發,從而減少精神疾病患者危險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