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Q老師您好!我是一位13歲男孩的母親,前段時間,孩子在學校課上說話,被老師罰站了。課后,老師打算再找孩子談一下,不知道為什么一下就談崩了,老師要找家長,孩子也非常氣憤,好像對老師的某些行為非常不滿。當我得知這件事后,第一時間單獨找老師,平復了老師的情緒并溝通交流了孩子的狀況。其實我真的是對老師的不容易非常理解,自己覺得帶一個孩子就很難了,老師們每天要面對那么多的孩子,自己還有家庭和寶寶需要照顧。老師的意思是下次課要孩子寫個檢查在班上讀,并當堂站立上課才能回班。回家后,我及時和孩子做了溝通,知道他正處于青春期,情緒難免會有些不穩定,第一次溝通孩子非常氣憤,效果有限,第二次我帶他到公園里面一邊走一邊談,而且是從我詢問他對一些現象的評價開始,孩子表現出了非常正確的價值觀和對事物的判斷,在聊天中我也和他談到了老師的一些迫不得已,孩子好像有了一些松動的意思,可談到最后孩子還是說,我承認我上課說話做的不對,但是我拒絕向老師道歉。而且,據我了解,孩子在學校和一位他非常信任的老師談這件事情的時候也這樣表示,好像沒有一點商量的余地,我現在夾在中間兩頭為難,我該怎么辦呢?
A家長朋友:
您好!可以看出,您是一位有耐心的母親,在盡可能地理解老師和孩子,非常辛苦!但我們同時應該認識到,想在短時間內讓老師、孩子雙方都滿意,是這個難題使您夾在他們之間,結果于情于理都一時沒有良策。相信您對此已經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我們不妨換幾個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許能找到一點啟發。
我們可以試著從三個角度,獨立地看待這個問題。之所以強調獨立,是避免三個角度之間互相干擾而使問題復雜。
您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和老師溝通,對老師表達了理解和安慰。作為家長,這已經做得很到位了。但是老師的反應,“下次課要孩子寫個檢查在班上讀,并當堂站立上課才能回班”,這個結果似乎讓您不太滿意。也許當時您覺得自己做的努力效果不大,老師并未讓步,于是您回來繼續做孩子的工作。好像從老師那邊碰了一鼻子灰,即使有些委屈,也是難免的。
其實,作為老師,在孩子和家長面前保持了前后一致的立場,并沒有因家長的示弱而動搖,這是一種職業素養的體現。老師面對的是青春期前后的孩子,需要向他們傳遞一種簡單而明確的信息。這就是“紀律”的觀念,包括違反紀律的代價,即接受一定懲罰。事件的處理本身是老師施教的過程,也是老師職權范圍內的常規工作。這當然不應因家長的態度而有多大程度的改變,否則就不夠專業了。
而家長在和老師情感溝通上做的努力,顯然是成人社會的規則。這種規則與老師的規則比較,看似多了些溫情,實際模糊了界限,破壞了原則。兩種規則在不同的社交水平(青春期與成年人)上各自適用,它們期待的是不同的結果。如果強行統一,必然各執一詞,使矛盾激化。家長會認為老師“執法”過嚴甚至侵害了孩子的權益,老師會認為家長護短以至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
當然,這種不良結果并未出現。您的理解起了作用,“老師每天要面對那么多的孩子”,不會因一位家長的態度而改變職業立場。而您的讓步,也正是使用成人社交規則的必然結果。兩種規則再次達到了平衡,實現了各自的結果,這與家長的理解是分不開的。
13歲的男孩,正處于青春期的早期,面臨著從兒童步入成人社會,很多經驗是沒有的。過去“童言無忌”,現在就不再適用,有時還要招來麻煩。被紀律懲罰時,他積累了挫折的經驗。但由于認知水平受兒童期慣性的影響,情感上是很不情愿的。他自然而然會產生對老師、家長等代表“權威者”的逆反心理。所以他在受罰后“非常氣憤,好像對老師的某些行為非常不滿”。在情緒反應程度上比較重,持續時間也比較久。正如孩子表現的,“鉆牛角尖兒”的狀態不會和不同的人談一兩次就能改變。這同樣會讓您有些失望,但從青春期的角度就不難理解了。
面對膠著的孩子,家長能做什么呢?我們可以從情感上多交流,避免講一些道理。比如,孩子很憤怒時,讓他充分表達憤怒的情緒,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寫下來。語言文字的表達,可以讓認知過程參與到情緒過程中并發揮調控作用。孩子在理性看待自己的情緒時,會自己發現規律,自我反省。不僅如此,可以告訴他,憤怒情緒是對受挫時委屈、沮喪等情緒的正常保護反應,所以憤怒時是外強中干的,不如表里如一地把委屈、沮喪表達出來,可以說出來、寫下來,也可以哭出來。孩子之所以不能這樣敞開,一方面是青春期要面子,一方面也是沒有足夠安全的環境。這時,母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您只要充分表現關心和耐心就可以了,不必說教,而是和他一起感受。
和家長在情感上分享、互動之后,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從而放松不必要的自我防御,對大人的逆反也會減弱,才可能去理性理解并接受老師的處理,挫折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當教育產生實效時,他會發現自己的幼稚,并獲得成長的喜悅,這是理想的結果。
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孩子,您在理解他人時已經能夠盡心盡意,這很不容易,更為不易的是,在自己遇到挫折時,能夠尋求專業的有效幫助。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原來希望的兩全其美,是否有些理想化?過于完美的結果,可能會掩蓋更多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
應該認識到,在養育一個青春期男孩時的知識儲備與應對措施還是比較匱乏的,因為自己在青春期的經驗是碎片化的。過去可能認為人的成長是無師自通的,現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才發現,人生沒有哪個環節可以忽略。您可以從發展心理學中了解一些青春期心理的特點,也可以從孩子的經歷中和他一起探討、實踐。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好為人師”,有時想對父母進行“反向教育”。當放下自己“母親”的架子時,會進一步自我開放,給孩子做一個虛心好學的榜樣,這在父母中是很難得的!
總之,這件事的三個方面混在一起就很麻煩,分開看則啟發很多。對老師,可以從理上分析問題,接受現實;對孩子,可以從情上分享感受,面對挫折;對自己,可以從心上分解困惑,繼續學習。
祝闔家幸福,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