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浩彬 張效增
摘 要
潮汕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風格之華麗,在中國傳統民居中獨樹一幟。當前,中國正大力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本國傳統文化“走出去”,在此過程中,地方文化外宣意義非常,譯者須保證文化信息的傳遞,同時還要盡力讓譯文突破文化隔閡,真正促進文化的交流。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蘇珊·巴斯奈特等學者提出了文化翻譯觀,認為譯者應以文化為翻譯單位。該觀點可為潮汕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英譯提供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
文化;潮汕傳統民居;英譯
中圖分類號: G127?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88
0 引言
位于廣東省東部地區的潮汕傳統民居建筑屬嶺南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的一支,建筑風格富麗堂皇。關于潮汕民居建筑風格,“民間流傳著‘潮州厝,皇宮起以及‘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這樣的諺語”[1]。當前,國家正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精神文化內涵與文化強國建設高度契合,而潮汕傳統民居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理應列為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對象。但筆者搜索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網站后發現,尚無學者發表潮汕傳統建筑文化英譯研究論文,多是建筑學領域專家學者從建造工藝、建筑特點等方面展開研究。綜上所述,文化外宣應對潮汕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加以考慮,結合潮汕地域文化內涵,推動潮汕文化“走出去”。
1 蘇珊·巴斯奈特及其文化翻譯觀
1.1 蘇珊·巴斯奈特簡介
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為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文學家,翻譯研究文化學派代表人物,目前在華威大學比較文學系從事教研工作,在翻譯學、詩學、新聞學等領域均有建樹。巴斯奈特著作頗多,最為著名的當屬1980出版的《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以及于1990年出版、與安德烈·勒菲弗爾(A. Lefevere)合著的《翻譯、歷史和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1.2 文化翻譯觀
翻譯學研究一度由語言學派翻譯理論家主導,該學派學者力求在詞、句、段、篇章等作層面上取得對等,但面對文學翻譯,卻束手無策。到20世紀90年代,巴斯奈特針對此種情況提出翻譯研究焦點應轉移到文化上來的觀點。翻譯是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其深深根植于原語、譯語文化之中,不可脫離一定的語境做翻譯研究[2]。
Bassnett的文化翻譯觀點有以下四點: 首先,翻譯應該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而不僅僅是在話語中; 其次,翻譯不是一個簡單的“解碼 - 重組”過程。第三,翻譯不應局限于源語言文本的描述,而應追求翻譯語言功能中的文本等同物;第四,翻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原則和規范,但這些原則和規范旨在滿足不同的需求。
不難看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與歸化的翻譯策略一樣,都是要求譯者從譯語讀者角度出發,用譯語的習慣表達方式產生譯文,令譯文表達的內容在譯文讀者的現實世界知識范圍內,最終使讀者對原文理解更透徹[3]。
2 文化翻譯觀下的潮汕傳統民居建筑文化英譯
潮汕傳統民居樣式繁多,有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百鳥朝鳳,且裝飾工藝精巧復雜。本文將探討潮汕傳統民居樣式的英譯。
2.1 四點金
根據巴斯奈特文化觀的論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源語背后的文化內涵,在譯入語中尋找文化對等。筆者查閱資料后發現,“四點金”樣式與北京傳統民居四合院建筑格局類似,前廳后廳兩側各有一間“金”字形房間,因而得名“四點金”。筆者翻譯時,重點考慮如何將“‘金字形”轉化為其他文化單位。首先,不妨先將其定性為潮汕地區特有四合院式建筑,即Chaoshan quadrangle。此外,筆者經查閱發現,“四點金”因房間連同山墻而形如“金”字,但 “‘金字形”難以在英文中找到對應表述,筆者便處理為gabled chambers,即“帶山墻的房間”。綜上, “四點金”可譯為Chaoshan Quadrangle with Four Gabled Chambers。
2.2 下山虎
“下山虎”也是潮汕傳統民居的一種基本建造單元,由三座房屋組成一個“凹”字形布局,相比“四點金”少兩個前房,因而,筆者采取與“四點金”類似的處理方法,將其譯為Chaoshan Quadrangle with Two Gabled Chambers。
2.3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也稱為“三落二火巷一后包”,“落”為潮汕方言,即“進”之意,其建筑格局尤似一駕由四匹馬拖車的車子。“三進”是其相對于潮汕其他傳統民居布局的特點,所以,筆者此處將其處理為Chaoshan Quadrangle with Three Courtyards。
2.4 百鳥朝凰
“百鳥朝凰”是最為復雜的潮汕傳統民居建筑樣式,其一般以三進式祠堂建筑或“四馬拖車”為核心,周圍排布“下山虎”或“四點金”,房間總數須達到100間,方可稱之為“百鳥朝凰”。因而,“百”并非虛指,所以筆者處理為Chaoshan Hundred-Room Quadrangle,“百鳥朝凰”這一文化色彩濃厚的指稱意義,英譯時可省去,而通過配圖、解釋說明等形式加以彌補。
3 結語
若譯語中不存在原語文化意象的對等,譯者可考慮轉換文化單位,即從事物的其他特征入手。但原文中某些傳統意象也會因此而丟失,為達到文化交流目的,可通過圖片、文字說明等輔助手段加以彌補。總而言之,譯者應當以譯語讀者感受為重,以便取得更佳的信息傳達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仲昕,陳椰.潮汕民居[J].學術研究,2017(08):179.
[2]彭小波.淺談蘇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01):156-157.
[3]楊燕.從蘇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譯觀看歸化翻譯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7(0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