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妮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對課堂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才能不斷的完善和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呢?盧梭曾說過:要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當這種興趣已很成熟的時候,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這確乎是所有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一些小智慧來激發起孩子無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一、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及機械式記憶模式,不斷探索創新,為學生駕起興趣這一記憶橋梁,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在充滿情趣的教學狀態中記住零散、難記的地理知識。例如:在講西亞的“五海三洲”的分布圖時,可讓學生把西亞中世界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狀,再通過胳膊肘這一輪廓引出西亞四周所環繞的“五海”:胳膊肘下方為阿拉伯海,外側是紅海,肩膀臨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有個拇指形狀的半島,半島上方為黑海,再往內陸深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了。這樣通過饒有趣味的比喻,就把幾個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確切位置就可很快的記住、記牢。
二、話有三說,巧說為妙
地理課上我們經常說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學生聽了味同嚼蠟,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換個角度:今天說我國有遼闊的沃土,富饒的物產,有巍峨的群山,廣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豐富的寶藏,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說我國經濟建設成績斐然,東北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東南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座座現代化的新城,昔日荒涼貧窮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綠洲,昔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條條便利的交通線,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說,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因此由資源種類、總量大國變成了人均資源小國,由經濟大國變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國,這怎不令人擔憂呢?通過新鮮變化的語言,刺激學生的聽覺器官,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事實上,效果確實比重復單調的語言來的快,來的好。這是對教師在語言上提出的要求,當然在教學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變,以適應學生的要求。尤其是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的才能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展露他們的個性和風采。比如我在講臺灣的有關知識時,讓學生圍繞祖國統一問題展開討論,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臺灣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概況,臺灣是我國的寶島,自然資源和物產豐富,是有名的“森林島”“旅游島”,經濟發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逐步引導,啟發學生,聯系政治,歷史課上所學的知識,近期聽到的報刊、新聞報道,進行思考。臺灣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從而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討論:①臺灣對祖國發展的重要意義;②應不應該回到祖國;③從自身談想法。通過討論讓他們油然而生愛國情感,比枯燥的說教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三、課堂提問講究藝術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提問才具有藝術性和高效性呢?
(1)提問要有梯度。《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如提問“為什么說西亞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學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時作答困難,我提的問題是:①西亞位于哪兩洋五海三洲之地?②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哪兩海?聯系了哪兩大洋?③土耳其海峽連接了哪兩海?這樣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鋪路搭橋,層層推進的遞進方式,不僅非常容易解決問題,而且使學生思維向知識縱深發展。
(2)提問要巧點撥。面對回答困難的學生,教師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 投石激浪,點撥導引 。在學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際,點撥可牽一發而動全身,事半功倍。如“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成因是什么?”我點出從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即緯度、海陸、地形、洋流四個方面分析,學生恍然大悟則順利回答。
(3)提問要有評價。學生回答后,教師要有評價,評語要豐富多彩。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讓每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如:‘好‘不錯‘真棒‘了不起等。適時用體態語,點頭,微笑,豎大拇指。對后進生有出色表現或有獨特見解的,提議為之鼓掌,使每位學生受到鼓舞和鞭策。????總之,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和探索,掌握一些小小的智慧,即使是普通孩子,也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