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湑龍




從考文垂大學汽車設計專業畢業的一個高材生,為何會舍棄車企的工作,一心扎在自己的車間里?
“你看我這手,哪兒像一個學汽車設計的人?”
王超摘下棉線手套,露出電焊時飛濺的鐵花燙得布滿點點傷疤的手:“我學設計的時候,最難的手工活也就是用刮刀刮油泥模型,但和自己造一輛車比起來,簡單太多了?!?/p>
車間的一角,是一輛已經快成型的“復刻版”特斯拉Cybertruck。雖然有些車內細節還尚未完工,但是依然能夠讓人一眼就看出這個造型詭異的大家伙出自何方。
如今,B站上有幾萬人在等著王超更新他造好這輛車的視頻,抖音的粉絲們也同樣在翹首以盼。甚至有人把王超的視頻搬運到了國外,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看到之后,還為他點了個贊。

復刻的原因,居然是不滿意原版。
或許有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我在談及這輛Cybertruck的時候,給“復刻版”三個字打上了引號。
時間倒回到去年11月底,當馬斯克在洛杉磯為大家揭開特斯拉最叛道離經的車型Cybertruck的面紗時,網上的爭論聲吵成一片。有些人覺得,這是一種崇尚功能主義的先鋒代表作,有可能成為新時代的包豪斯風格。而覺得這款車丑的人,大多接受不了過于簡單粗暴的外形,實在是有悖于當下的審美。
而這款車過于簡單的外形設計,讓國內外不少動手能力強的人產生了“我上我也行”的感覺。一時間,各種用鐵皮、木架甚至紙殼制作的各種比例的復制品躥紅網絡,為本來就已經熱度很高的網絡討論增加了不少話題。
但是學汽車設計的人,考慮問題的方式肯定和普通人有些不同。“馬斯克曾經說過,非常喜歡楔形的汽車設計,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路特斯EspritS1。”在王超介紹特斯拉Cybertruck的視頻里,他挖掘出了特斯拉這款皮卡的設計原型。但在王超看來,路特斯EspritS1只能算是楔形車身設計的早期代表,而諸如蘭博基尼Aventador這樣的后來者,會在傳統的楔形車身上加入而這款車過于簡單的外形設計,讓國內外不少動手能力強的人產生了“我上我也行”的感覺。一時間,各種用鐵皮、木架甚至紙殼制作的各種比例的復制品躥紅網絡,為本來就已經熱度很高的網絡討論增加了不少話題。
但是學汽車設計的人,考慮問題的方式肯定和普通人有些不同?!榜R斯克曾經說過,非常喜歡楔形的汽車設計,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路特斯EspritS1。”在王超介紹特斯拉Cybertruck的視頻里,他挖掘出了特斯拉這款皮卡的設計原型。但在王超看來,路特斯EspritS1只能算是楔形車身設計的早期代表,而諸如蘭博基尼Aventador這樣的后來者,會在傳統的楔形車身上加入


一個人造車,就是一場修行。
這并不是王超第一次動手造車。其實在這輛Cybertruck之前,王超已經造過了一輛被自己命名為“魔鬼魚”的跑車。
他造第一輛車的初衷也很簡單,這算是他自小一直存在腦海里的一個夢。愛車又愛繪畫的他,從中學開始就有個自己設計汽車的夢。從中學的作業本,到大學的練習畫板,再到能獲得英國考文垂大學汽車設計專業一等畢業生榮譽的畢業設計,王超在接近十年時間里,通過自己所學的設計知識一直在完善著童年時候的夢想。
當他大學畢業之后,就面臨著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是接受車企拋來的橄欖枝,還是將已經做成油泥模型的“魔鬼魚”變成現實中能行駛的真車。在經歷了一番思想斗爭之后,王超還是選擇了后者?!爱吘?,將自己的設計作品變成現實所帶來的成就感,遠比在一個團隊中當一顆螺絲釘、每天重復相似的工作要高很多?!?/p>
后來,他造好的那一輛“魔鬼魚”放在了北京以收藏各種稀有車型和奇異車型而聞名的FBCity里。通過其他媒體的采訪,網友們對帶著東北口音的王超和他這輛造型特立獨行的跑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給他的作品賦予了一個相當接地氣的愛稱——“東北帕加尼”。
但和那輛碳纖維外殼的跑車不同,王超要“復刻”的這輛Cybertruck是實打實的鋼板外殼。而且為了撐起那些厚重的鋼板,他需要先將作為基礎的雪佛蘭Suburban拆個干凈,只留下能夠支撐結構強度的底盤、A柱、B柱。

當初王超選擇雪佛蘭Suburban作為基礎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市面上尺寸最接近原版特斯拉Cybertruck的車型。只有盡可能接近原車的尺寸,才能夠體現出那輛美式皮卡的氣勢。但另一方面,拆Suburban這輛車也讓王超耗費了不少心力。那個時代厚實的用料,讓一塊蓋板、一面玻璃都異常沉重。
然而,拆除這輛車僅僅是重造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制作出原版Cybertruck標志性的三角形A、B柱結構。這個過程中,他需要極其精準地測量和切割長達數米、重達幾十公斤的鋼管,而能夠允許的誤差僅有幾毫米。如果誤差過大的話,不僅會在整輛車焊接完成之后一眼就看到結構上的瑕疵,更是會影響到后續的駕駛體驗,甚至威脅到駕駛的安全性。
兩個碩大的金屬三角架就讓獨自造車的王超苦惱不已,經過幾天的調整才達到了自己能夠接受的程度。而接下來,整個面板的焊接過程更加艱苦。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的供應短缺,使得王超不得不放棄自己熟悉的釬焊,而拿起了氬弧焊槍。由于拿捏不準焊點的溫度和焊接的狀態,王超的手上不僅留下星星點點的燙疤,還因為不小心觸摸到剛剛焊好的鋼板而灼傷過手指。
即便如此,王超也沒放棄將這輛車打磨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持續一個多月,每天超過十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這輛車逐漸從一個已經拆到只剩骨架的底盤結構,變成了一輛即使停在工位上,也會有不少路過的人停下腳步拿出手機拍張照片的作品。而王超造這輛車事無巨細的“硬核”過程,讓他在各個視頻平臺收獲了十多萬人的關注。他的造車經歷讓很多普通人愿意深入地去了解一輛車的制造過程,傾聽他對于汽車設計和制造的認識。更有不少志在學習汽車設計和制造的學生發私信來表示受到了不少啟發和鼓舞,堅定了自己未來選擇大學專業的方向。甚至母校在國內招生辦的人員也找到王超表示感謝,說有不少人是因為看了王超的視頻前來咨詢汽車專業。

但放下手機,王超依然是那個能夠在烤漆房里整整一通宵噴漆的人。對于他來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決定要做一輛車,那就一定要做到這輛車能夠符合自己的要求才算完成。“有夢想其實不難,難的是堅持將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王超在記錄自己造車的視頻中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