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帛,李現林,王鴻旭,王琳琳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全身代謝性骨病,以全身性骨骼老化或失用性退化為主要改變。該病在我國60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高達50%~60%[1],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背部及四肢疼痛癥狀,同時也增加了發生骨折及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風險,因此,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碳酸鈣D3作為碳酸鈣及維生素D的復方制劑,含鈣量較高,價格低廉,用藥安全性較高,但單獨使用效果一般。本研究在應用碳酸鈣D3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滋腎陰顆粒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6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16例,女18例;年齡51~73歲,平均(65.20±4.23)歲;病程最短10個月,最長8年,平均(5.26±1.02)年。觀察組男13例,女21例;年齡55~72歲,平均(62.19±5.23)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7年,平均(5.31±0.9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雙能X射線骨密度儀(DXA)測量的骨密度T值<-1.0[2];中醫診斷參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氣滯血瘀型的診斷標準[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其他骨科疾病者;肝腎功能障礙者;凝血障礙性疾病者;傳染性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碳酸鈣D3片[安士制藥(中山)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461]口服,每次2片,每日1次。連續治療6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滋腎陰顆粒(處方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施杞教授提供),處方:熟地黃24 g,山藥、枸杞子、山茱萸、鹿角膠、龜板膠、菟絲子各12 g,川牛膝9 g,每日1劑,水沖服。連續治療6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顯效:患者治療后骨密度增加25%,胸腰部未出現明顯不適感;有效:患者治療后骨密度增加在25%以下,胸腰部疼痛基本消失;無效:患者治療后骨密度未增加甚至降低,局部出現嚴重疼痛,同時存在畸形及功能障礙的情況。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肘靜脈血3 m L,給予離心處理,離心半徑為15 cm,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別采用免疫分析法與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ALP)及Ⅰ型前膠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INP)含量。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8%(31/34),高于對照組的73.53%(25/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骨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B-ALP、PI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ALP、PINP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B-ALP(U/L) PINP(ng/m L)觀察組 34 治療前 36.15±3.27 75.25±4.84治療后 24.39±2.88△▲ 66.76±3.96△▲對照組 34 治療前 35.36±3.35 76.41±5.23治療后 30.27±2.87△ 70.96±4.97△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蛋白成分減少、骨量降低、骨微結構破壞及骨脆性增加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全身性骨病,患者皮質骨變薄,骨折發生率較高[5]。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不斷升高,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群及絕經后婦女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有效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骨密度,減少骨折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6]。結合目前的指南推薦,每日補充維生素D用量需要在800國際單位或以上,連同鈣及抑制骨吸收藥物一起使用。但在實際研究中發現,在治療骨質疏松癥期間,許多患者并沒有獲得充足的維生素D[7]。因此,本研究將維生素D3作為對照組治療方案應用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維生素D3的作用優勢在于能夠明顯增加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質微結構,改善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愈合及骨結構恢復[8]。
中醫認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屬于“骨萎”“骨痹”等范疇,“骨內有髓……腎藏精,精生髓,故骨者,腎之所合也”,強調補腎調精的重要性,可將滋腎陰治法作為治療的重點[9-10]。腎主骨的生長、發育、強勁、衰弱,骨與人體腎精的盛衰密切相關。在本次研究中,結合骨質疏松癥患者在發病期間出現不同程度的倦怠疲乏、骨骼疼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及下肢抽搐等癥狀,認為其多屬于“腎精虧虛”的表現,因此在常規使用碳酸鈣D3治療基礎上加用滋腎陰顆粒。本研究結果顯示,碳酸鈣D3聯合滋腎陰顆粒治療相比單獨使用碳酸鈣D3治療,可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能顯著改善骨代謝指標。此外,在治療期間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碳酸鈣D3聯合滋腎陰顆粒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骨代謝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