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忠彬 鄧宏超

【摘 要】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涉及龐大資金規模的融資活動屢見不鮮。對于提供資金的投資人而言,其要考量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降低投資風險及保障投資收益。在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同樣存在融資需求。債務人企業破產申請受理后,為了企業繼續經營而進行的融資借款往往是破產管理人完成接管工作后要面臨的問題。破產程序中的融資借款作為債權而言,如其清償順序不明確,則融資活動無法順利進行。文章通過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對破產申請受理后融資借款債權的保護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破產;融資借款;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29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1-0164-03
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3月28日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簡稱《破產法司法解釋三》)。通過比較發現,2011年9月26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重點關注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企業破產案件適用法律問題,著力于推動企業破產案件的受理。2013年9月16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重點則關注人民法院認定債務人財產相關的法律適用問題,統一人民法院對債務人財產認定的執法尺度。在企業破產案件受理難、債務人財產認定執法尺度不一的問題得到逐步改善之后,《破產法司法解釋三》側重于企業破產案件中有關債權人權利行使等相關法律適用問題,從實體和程序上均強調對債權人的權利保護。可以說,這對人民法院推進破產審判、加強管理人依法履職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本文結合個人辦理企業破產案件的經歷,通過解讀《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的相關規定,對破產申請受理后融資借款債權的保護問題進行探討。
1 債務人企業破產申請受理后的融資借款需求
進入破產程序的債務人企業基于嚴重資不抵債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其財產已被債權人采取多輪財產保全措施,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以維持經營狀態。債權人眾多、面臨職工安置等問題的債務人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如果持續無法解決資金困境還將引發不和諧的社會問題。即便是債務人企業已處于實際停止營業狀態的破產清算案件中,新的融資借款也是管理人進場后順利開展清算工作,乃至在宣告破產前進行重整嘗試所要考慮的問題。當破產申請受理后融資借款債權的清償順序不明確時,戰略投資人就無法判斷融資借款的投資收益和回收風險,繼而無法決策進行投資接盤。
2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發布前的司法實踐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發布前,實踐操作中對于破產申請受理后融資借款債權的清償順序問題并無明確法律依據。通過檢索相關案例、文件,實踐中存在以下幾種融資借款方式,大部分以共益債務方式保護。
2.1 民間借貸融資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2014〕粵高法民二破終字第2號案中,改判認定債務人東莞市清溪金臥牛實業有限公司在其重整期間為了公司繼續營業支付相關費用而向債權人深圳市億商通進出口有限公司的融資借款債權性質為共益債務,保障了債權人的利益。
該案認定破產期間為了債務人繼續營業的融資借款債權性質作為共益債務處理,是實踐中被借鑒引用較多的做法。但該案認定這種融資借款作為共益債務也同樣適用“破產止息”規則的處理引起了較大爭議,眾多觀點認為突破了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不利于引進投資人,將使債務人企業面臨更加困難的融資環境。
實踐中,基于部分商業銀行拒絕批貸給進入破產程序的債務人企業的現狀,經人民法院許可或債權人會議同意,管理人或自行管理的債務人會采取直接向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類機構進行融資借款,并以列入共益債務進行保障。此外,也有通過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關聯方提供貸款或者施工方墊資的做法。
2.2 以管理人名義融資
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法院審理的〔2012〕衢江破字第1號江山市安泰房地產有限公司破產清算案中,債務人開發的房地產項目爛尾無法續建,施工工地深基坑面積巨大,加上雨季汛期來臨,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戰略投資人無意接手破產企業,更傾向于資產收購自己開發。這對于剛進入破產企業的管理人來說,短時間內資金籌措存在重大困難。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法院指導管理人通過創新貸款方式,由管理人作為貸款主體,向銀行融資借款用于應急施工,承諾破產資產變現后歸還貸款。該案的創新處理方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成為浙江省房地產破產的典型案例。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簡稱《企業破產法》)規定管理人可以借款,但司法實踐中,向民間籌借資金時,普通民眾缺乏對管理人法律地位及信用情況的認識;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銀行不認可管理人的貸款主體資格[1]。
此外,管理人作為中介機構,以律師事務所、破產清算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作為企業破產案件中的融資借款主體甚至是借款擔保方,承擔融資借款風險的能力較為有限,銀行等金融機構基于投資風險考慮,批貸出借資金的可能性較低。
2.3 發行私募債融資
浙江破產審判府院聯席會議機制相關文件中的浙并購辦〔2016〕9號文件提出,拓寬重整融資渠道,利用區域性股權、產權、金融資產,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私募債的方式融資,探索合法合規開展破產重整資產證券化業務,針對有價值的待履行合同設計融資方案及交易結構,通過私募發行的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同時將有關債務認定為共益債務。
2.4 共益債權收益權產品融資
浙江破產審判府院聯席會議機制相關文件的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杭銀發〔2017〕169號文件提出針對重整企業核心價值資產設計融資方案及交易結構,通過地方股權交易中心、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平臺發行共益債權收益權產品。依托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引入社會投資者參與融資,打破了銀行不良資產拍賣轉讓的傳統處置手段。
實踐中,湖州市長興縣人民法院審理的〔2015〕湖長商破(預)字第3-1號、3-2號長興縣振宇房屋開發有限公司、長興綠宇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破產清算案中通過與債權人進行協商同意向債權人借款的方式獲取首期啟動資金。在政府、法院和管理人的多方努力下,將借款的性質確定為破產共益債務。在此基礎上,通過浙江金融資產交易中心設計的融資方案成功招募投資方,投資方以此投資產生的基礎資產在浙江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平臺面向會員群體發行“共益債權收益權”產品。該模式成功盤活了涉案的破產項目。通過案例檢索發現,浙江省內多個地方人民法院審理的重大房地產破產重整案件中均采取了該種模式并重整成功。
3 破產申請受理后融資借款債權保護的域外司法實踐
以美國破產法為例。美國國會制定的《聯邦破產法典》第364款(d)規定了“超級優先權”。為充分激勵信貸人為債務人提供信貸,美國破產法規定了在破產案件從第11章程序轉換為第7章程序,轉換后的管理費用在順位上要高于轉換前的管理費用[第726款(b)]。基于此,美國國會還備有第364(c)款(1)的規定——破產法院有權賦予提供信貸后貸款或授信的債權人“超級”優先順位;這種優先債權得優先于其他所有管理費用債權以及第507款(b)所規定的“超級”優先債權獲得清償。美國破產法允許在一定條件下,重整融資的借款債權可獲得優先于既有擔保物權的清償地位[2]。
4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對破產申請受理后融資債權的保護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二條就破產申請受理后融資借款債權的清償順序進行了明確:破產申請受理后,經債權人會議決議通過,或者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前經人民法院許可,管理人或者自行管理的債務人可以為債務人繼續營業而借款。提供借款的債權人主張參照《企業破產法》第四十二條第四項的規定優先于普通破產債權清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其主張優先于此前已就債務人特定財產享有擔保的債權清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管理人或者自行管理的債務人可以為前述借款設定抵押擔保,抵押物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已為其他債權人設定抵押的,債權人主張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的順序清償,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為了鼓勵對債務人企業繼續經營的資金支持,更好地保護破產受理后融資債權人的利益,《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二條在《企業破產法》第四十二條第四項、第六十九條第四項、第七十五條第二款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破產受理后管理人或自行管理的債務人為繼續營業而所借款項的優先清償順序。《破產法司法解釋三》表述的是債權人主張參照共益債務的規定優先于普通債權清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沒有突破既有擔保物權的優先地位和《企業破產法》第四十三條、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定的債權清償順序,立法者認為物權與債權相比較所具有的優先性尚不宜突破。我國《企業破產法》現有立法體系沒有設定優先權的設置,如要設定優先權,首當其沖將面臨如何設定優先權、如何平衡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如何把控融資風險3個問題[3]。此外,《破產法司法解釋三》沒有規定破產申請受理后融資借款是否計息的規則和標準,但已突破了既有判例只保護“重整”內融資的限制,擴大了對新融資債權保護的范圍[4](見表1)。
5 設定“超級優先權”的必要性
通常情況下,管理人會在破產案件受理后的第一次債權人會議中提議債權人會議表決確定債務人財產的管理和變價方案,尤其是在房地產開發項目爛尾的破產案件或需繼續經營的制造業企業破產案件中,融資條款是債務人財產管理和變價方案中的核心條款之一。實踐中有無設定“超級優先權”的必要性應視實際情況協調。本文從管理人角度出發,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來保障融資借款債權。首先,在房企破產案件或制造業企業破產案件中抵押物的范圍和價值在債務人企業破產申請受理后經資產評估即可確定,通過管理人或自行管理的債務人融資借款債權完成的續建部分價值或新生產產品和動產浮動抵押中半成品基于添附的增值均不屬于抵押范圍。在增值部分的資產價值可以完全覆蓋破產費用、共益債務后仍有多余可以用于清償其他債權,或者在市場行情利好推動下可100%清償所有債務后仍有剩余資產的情況下,作為共益債務的融資借款獲得優先清償可得到充分保障。其次,當經過各方協調后,其他優先權人同意讓渡部分優先權來設立“超級優先權”時,自愿劣后于融資借款債權清償。那么經過人民法院許可或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尊重債權人的意思自治設立“超級優先權”也未嘗不可。最后,融資借款可專用于收購破產受理后新發生的具有法定優先權的工程款。這種交易結構的改變,使本來是共益債的債權被替換為工程款債權,取得法定優先受償的順位。債務人或管理人只是代收代付。需要注意的是,應當關注當地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工程款轉讓后其法定優先性是否認可的司法政策。此外,可以采用共益債投資人將款出借給工程承包單位,工程承包單位用對破產企業的應收賬款作為質押,并辦理質押登記。債務人或管理人只是代收代付。
基于商事活動中的融資借款尚以計息為原則,營商環境的優化需要市場投資行為的助推,鼓勵市場投資人關注破產市場的同時理應尊重市場規律,也不宜強行限制。
6 結語
人民法院、管理人、債權人、債務人等破產程序參與方在決策融資借款時仍需進行謹慎的前期調研和嚴密的市場論證,確定合適的融資渠道,以及合理的融資數額、期限及計息利率水平,以實現破產程序中的“互利共贏”,幫助仍具有重整價值的債務人企業涅槃重生,規范化“僵尸企業”有序退出市場,推進優化營商環境。
參 考 文 獻
[1]徐根才.破產法實踐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湖州法院房地產企業破產審判白皮書(2014—2017)[N],2017-10-27.
[3]陳明夏.重整融資體系及其規則建立[N].2016破產重組實務研討會暨供給側改革法治論壇,2016-12-03.
[4]池偉宏,冷帥達.破產法司法解釋(三)全面解讀與分析(實體篇)——以債權人利益保護為視角[N].天同訴訟圈,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