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摘 要:新課標進一步強調了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重要性,課堂上的聽力教學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情境,打消學生的畏難和焦慮心理,從而幫助學生克服聽力障礙,提高聽力水平。而課堂中對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將會有效提高聽力教學的效率。結合英語學習理論和實際教學經驗,探索如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合理地選擇英語聽力材料,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課堂實操的改進辦法。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信息技術
聽是感受語言情緒和獲取語言信息最直接的途徑之一,也是語言學習中輸入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轉變教學理念。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作為教育的踐行者,教師群體也應順應時代的呼喚,用信息技術武裝自己。然而新興的教學手段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內容要求進行謹慎的篩選和合理的利用。本文結合英語學習理論和實際教學經驗,探索信息技術對初中英語聽力訓練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課堂實操的改進辦法。
一、信息技術條件下聽力材料的選擇
聽力訓練的前提是需要有廣泛性、針對性,有難度、梯度的聽力材料。聽力材料的難度排序,大致可以呈現為下圖,從下至上難度漸次升級。
現代媒體的使用使課堂上呈現必要且生動的英語聽力素材成為可能。以初中生最感興趣的西方電影和音樂為例,首先,電影、音樂及戲劇等內容都依托于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不乏各種俚語、引用及隱喻,這就要求聽者對其語言文化有一定的深入了解,才能理解其含義。再者,考試聽力材料多貼近生活中的日常交流,試題設置注重內容的準確提取和比較,與文學藝術作品的用語有所區別,加之沒有同步的視頻材料,缺少感官協同作用,即使內容難度相對降低,學生還是聽得一頭霧水,或者陷入大量片段信息的怪圈,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如果只為激發興趣,就不加限制地鼓勵學生大量看美劇、英劇,聽歌,看電影,以求獲得潛移默化的聽力訓練,這對于學業壓力大、理解能力有限的初中生來說,無疑是不負責任且效率極低的做法。教師在為學生選擇聽力材料時,原則上語速不應過快,方便初中生理解,內容平和積極,用詞不生僻,就是價值更高的聽力素材。
二、利用信息技術克服個人因素對聽力的影響
比起文化因素,學生對于聽力的畏難和焦慮情緒主要源于以下兩個原因:第一,耳朵辨音能力差。第二,詞匯量不足。對于聽力中出現的“聽不明、辨不清”的問題,“聽寫”是“精聽”最直接、最高效的手段。課堂聽寫不應僅局限于單詞聽寫,而應該由詞及句、詞不離句、連句成篇。在內容的選擇上,除了文學著作,對話、故事、新聞、影視劇中的內容均可以作為聽寫內容。那么,如何改進傳統的聽寫方法呢?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中有了諸多改進。比如通過播放器自帶的語速調整功能,把視頻材料變成生動的聽力素材。另外,層出不窮的英語學習軟件也可以實現自建詞庫、亂序聽寫、逐句復讀等功能。一言以概之,現代信息技術使聽力訓練中的“聽寫”環節更加飽滿豐富、妙趣橫生。
三、信息技術過度依賴的弊端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育信息化也強調以人為本。一切教學和學習活動都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學生的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動覺型(操作型)、聽覺型。速度快、信息量大的多媒體素材也許適合視覺型的學生,而對于喜歡安靜思考來獲取知識的學生就過于聒噪。傳統課堂有著多媒體教學無法替代的優勢,比如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感的自然傳達以及靈活的師生互動。信息技術只是方便教學的手段,不能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另外,多媒體手段并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有時一張配圖即可提供足夠的信息供學生聯想,多余的素材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注意力轉移,而忽略了聽力材料主體的語言信息。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給教學中的聽力訓練提供了更充實、生動的信息支持,同時豐富了聽力教學的結構和組織形式,使學生能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多感官協同刺激,增強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力和記憶力。然而信息技術在課堂的應用也需要謹慎選擇,教育信息化并不是顛覆原有教學,而是為了更加高效地學與教,對原常態教學的改變和超越。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嘗試應用、總結反思中。因此,教師不僅需要熟悉掌握各種多媒體手段的優缺點和操作方式,還應該把學生的主體作用放在首位。只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條件,才能充分發揮現代教育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