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9 日19 時55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54 顆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后續將進行變軌、在軌測試、試驗評估,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這是北斗三號第29 顆全球組網衛星,同時也是第2 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此類衛星在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上發揮關鍵作用。
北斗系統建設先后經歷了北斗一號系統、北斗二號系統、北斗三號系統三個階段。目前北斗一號4 顆試驗衛星已全部退役,從北斗二號首顆星起算,我國已發射54 顆北斗導航衛星,距離北斗三號系統建成僅一步之遙。
北斗三號系統由24 顆中圓地球軌道、3顆地球靜止軌道和3 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據了解,今年5 月將按計劃發射最后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屆時北斗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將全面完成。(李國利 楊欣)
來源:新華網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發起的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系統研發完成,并在首期臨床試驗中實現對受試者的有效采樣且采樣力度均勻,取得階段性進展。
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系統由蛇形機械臂、雙目內窺鏡、無線傳輸設備和人機交互終端構成。蛇形機械臂具備靈巧精確的作業能力,并具備與咽部組織接觸力感知能力,雙目內窺鏡提供高清的3D 解剖場景,WIA-FA工業無線網絡保障控制指令的實時可靠傳輸,力反饋的人機交互終端提供操作沉浸感。機器人以遠程人機協作的方式,可以輕柔、快速地完成咽部組織采樣任務。該機器人系統2月28 日在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開始受試者的檢測,至今已開展首期20 例受試者的臨床試驗,采集樣本80 份。細胞學檢測結果顯示機器人咽拭子采樣可以達到較高的質量,一次成功率大于95%,能夠利用低于醫務人員平均操作力量實現有效的采樣且采樣力度均勻,受試者咽部均無紅腫、出血等不良反應。該項研究聚焦于與人體組織直接接觸的操作型機器人,可避免醫務人員感染、提升生物樣本采集的規范性、保證標本質量。(蔡敏婕)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生態修復研究組在微納米含氮生物炭的球磨制備及水體重金屬去除性能上取得新進展,為球磨法工程化制備微納米生物炭應用于水體重金屬去除、土壤重金屬穩定化提供了試驗數據和理論基礎。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陳光才介紹,生物炭作為一種來源廣泛、廉價及高效的新型炭材料,在水處理及土壤修復領域備受關注。以動物骨粉為原料制備的生物炭,不僅具有典型的植物源生物炭組分,還有大量含氮基團和天然無機礦物成分羥基磷灰石,具備較大的污染物吸附、固定潛力。另外,機械球磨法是一種低成本、操作簡單且高效的生產工藝,可有效制備尺寸均勻的顆粒,但是球磨法工藝對骨質生物炭重金屬吸附性能的影響及機制尚不清楚。(李晨)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