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學術界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治理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 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并出臺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的10 條意見和措施,其中包括準確理解SCI 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SCI 至上”的影響、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完善學術同行評價。
SCI 是英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 的首寫字母合寫的簡稱,其中文為《科學引文索引》,即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與工程索引、科技會議錄索引一起并稱世界“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SCI 論文就是發表在SCI 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排名等。所謂“SCI 至上”就是把SCI 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導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出現過度追求SCI 論文及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現象。
從文獻索引系統直接轉化為科研和學術評價標準,這顯然是一種錯位。對此,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SCI 論文并不等同于高水平論文,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度,并不必然反映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但并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此外,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SCI 論文相關指標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SCI 作為文獻索引系統,被引入充當科研和學術評價標準有先天缺陷。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指出,SCI 嚴重“偏科”,具體來說,既有偏重基礎科學,而工程應用學科不足的問題,也有基礎研究不同領域冷熱不均的問題。此外,還有英文期刊占比過高,造成影響因子偏向性過強的問題;引用率準確性不能得到保證,甚至可能評出錯誤結果的問題等。
與先天缺陷和不足相比,被扭曲甚至神話是SCI 被引入充當科研和學術評價標準更受詬病的問題。李志民說,有人戲稱SCI 指標是學術界的“GDP”,因為這些指標與獎金、撥款等物質利益因素直接掛鉤。很多項目評審組很大程度上根據申報材料里的SCI 論文數目和引用數量給出評審結論,往往不去考察論文的內容和實際水平;很多學者的學術頭銜、收入等與這些數量指標關系甚大,比如,國內幾乎所有大學對學校員工發表在SCI 收錄期刊的論文實行獎勵制度,把期刊分為不同級別種類設立不同的獎勵金額,其中《科學》《自然》等國際頂刊上發表論文的獎金最高。這就導致了“SCI 崇拜”。
“SCI 崇拜”使一些科研人員把科學研究的目的從解決問題簡化為發表SCI 論文,科研評價成了數SCI 論文,“唯論文”成為科研領域的大問題。李志民指出,SCI 量化指標“綁架”學術共同體的認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更為嚴重后果:滋長了更多學術不端現象。同時,讓一些中國學者更愿意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論文,造成了國內科技期刊特別是中文科技期刊水平“矮化”。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表示,“SCI 崇拜”導致科技創新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為此,有關方面出臺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相關部門開展了包括“清理唯論文”在內的專項行動。為服務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加快提升學術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教育部聯合科技部出臺新的文件,進一步作出部署。
“我非常期待新政策實施效果。對其它學科我不了解,計算機學科不該要求SCI 論文,這個領域主要評價指標是會議論文大于期刊論文。學界內中國計算機學會論文列表目錄是很權威的,學院要求中國計算機學會列表論文,但是學校要求SCI 論文,兩個標準不一致,學生就得兩頭忙。”一名即將畢業的計算機專業博士生在閱讀完微信公號《科研圈》相關文章后寫下這樣的留言。他顯然針對的是《意見》第九條“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寫下的。該部分規定,不宜以發表SCI 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讓破除“SCI 崇拜”政策可惠及相關專業的博士畢業生。
值得注意的是,第九條措辭為“不宜”,表明這并不是“一刀切”的禁止性規定,而是考慮不同學科特點、不同高校差異,因地制宜選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在一些基礎學科,導師和院系從科研能力培養、科研實踐訓練的角度出發,對學生提出相應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養需要的。”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說。
在破除論文“SCI 至上”方面,《意見》更多是采用“負面清單”管理的方式,羅列了有關的5個方面,其中包括,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審慎選用SCI 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不把SCI 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解除SCI 論文相關指標與資源配置和績效獎勵的直接掛鉤關系。
這些“破”的措施在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無疑會取得很好的糾偏之效,使得SCI 論文回到應有的位置,但是他同時指出,還必須下大力氣做好“立”的工作,也就是《意見》中所奉行的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科學評價學術水平。具體來說,就是要完善學術同行評價,引導評審專家不簡單以SCI 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專業判斷,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議意見,并倡導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規范評價評審工作,大力減少評估評審事項,評價指標和辦法要充分聽取意見,實行代表作評價,并遵循同行評價原則。
熊丙奇指出,上述措施符合學術評價改革的根本方向,其中,建立有公信力的學術同行評價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要達此目標,就要繼續大力推進教育簡政放權改革,在學術事務的管理與評價中,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提升學術治理能力和水平。(張保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