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琪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1],具有非接觸傳播特性的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需要重點注意的對象。
疫情爆發以來,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媒體向武漢派出大量記者,對疫情事件本身及其相關問題全面追蹤,及時公布權威信息。主流聲音首先搶占了輿論場,在關鍵節點的報道對穩定混亂的輿情和社會恐慌情緒起到積極作用。
2019 年12 月30 日,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處下發紅頭文件《關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次日瀟湘晨報等媒體求證該文件的真實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式進入公眾視野。2020 年1 月20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鐘南山在《新聞1+1》中回答主持人白巖松提問時提到兩點:人傳人和有醫護人員感染,疫情開始逐漸被大多數國民所重視。
媒體的大多數報道是關于疫情本身的,如癥狀、預防措施、病毒來源,也有報道疫情中的個人特寫,如一線醫護人員、感染者、治愈者、因疫情影響的普通人,也有反映相關社會現實,如土味宣傳語、父母不重視疫情、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等。《三聯生活周刊》刊出的《比“武漢加油”更實際的,是善待武漢人》報道,指出了疫情發生以來,武漢人及武漢返鄉人員遭歧視等事實,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決建議,理性揭露并分析事實,良好地履行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媒體深入一線采訪報道,讓大眾看到了醫護人員在疫情面前“逆行者”的形象。如大年三十,報道醫護人員在吃了簡單的便餐后爭分奪秒全力奮戰的場景使無數受眾深受感動。這次疫情也讓大眾認識了很多可歌可敬的醫護人員:武漢市兒童醫院86 歲坐著輪椅出診的專家董宗祈教授、身患漸凍癥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雙手皸裂的“95 后”護士胡佩等人,這些被傳播的故事和精神都將被銘記。
謠言是一種在未經證實的情境下廣泛流傳且與實時相關的信息形態,基本特征是區別于精確性的不可知性[2]。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謠言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比如本次疫情中不戴口罩駕車被扣6 分、喝白酒抵抗病毒、病毒會被雪花帶到地面等謠言滿天飛。在這個時候,媒體及時回應,粉碎謠言。
疫情爆發、突發事件降臨時,也往往是媒體新聞倫理和原則受到考驗最多也是最嚴峻的時候[3]。總體看來,媒體對此次疫情應對得當,但是仍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下文對此情況做詳細分析。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大量的共享信息本應給受眾更多的健康指導,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受眾對于健康、科普類信息的利用率卻較低,甚至出現了信息回避的現象,傳播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就造成了健康傳播的“飛沫化”現象[4]。產生信息飛沫化的主要原因是媒體不能夠給受眾提供其真正需要、和受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新聞報道。
以筆者所在東莞廣播電視臺《今日莞事》民生欄目為例,對該節目從2020 年1 月24 日到2 月7日的報道進行統計分析。這14 天是疫情前期報道的關鍵時期,該節目共發布電視新聞報道78 條,其中權威通報發布6 條,“防疫暖新聞”發布23 條,匯總各種防疫工作的動態消息發布36 條,人物特寫發布8 條,防疫科普內容發布5 條。從數據來看,疫情前期報道中,科普類新聞占比最低,僅為6%。若能集中采訪力量,增加科普內容,能更有效穩定輿情。
尊重法律、維護公共利益和人文關懷是疫情報道活動中理應遵循的三條原則[5],但在此次疫情報道中出現一些缺乏人文關懷的報道。新聞中時而出現臨產孕婦上前線;流產10 天女醫護上前線;甘肅護士“被剃光頭”的報道,這些報道本意是贊頌醫護人員舍己為人、熱愛國家的精神,但是與此同時,媒體也需要注意人文關懷的原則,在報道時要提醒醫護人員注意身體健康,“避免、減少犧牲”才是重中之重。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新聞報道不該只把富有人情味的人物故事、好人好事等新聞作為重點,要多關注到人們切身利益的新聞,如疫情數據、醫療進展、病毒傳播形式、大眾如何預防病毒等科學有效的內容。尤其應該貼近受眾,了解受眾的需求,將受眾想知道的科普知識以易讀、易掌握的形式傳播出來。2003 年4 月24 日,《新聞晨報》的《防“非典”不完全手冊》針對各類人群,從各個生活領域,詳細介紹如何預防非典,對“‘非典’的傳播特點”“傳播渠道”“臨床診斷標準”“推薦治療方案”等知識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釋[6]。
媒體的災難報道要有人本意識,災難報道中生命倫理位居災難報道倫理最高倫理頂端[7]。在報道中要減少對他人的傷害,要尊重和保護受訪者和受眾,在采寫編的過程中都要反復平衡,以受訪者角度為第一位,尊重當事人。在新聞報道中,要堅持“最小傷害”原則,所謂最小傷害原則,是指記者對待公眾要公正、尊重,甚至給予同情[8]。如果采訪行為會耽誤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應該馬上停止;面對情緒比較激動的患者或家屬時,停下采訪節奏,必要時應該給予安慰和陪伴等。
面對疫情危機,媒體的最大社會責任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事實[9]。堅持新聞真實需要減少文學想象的情況,同時也要避免為了塑造正面形象、擴大宣傳效果而夸大事實的情況,造成“高級黑”“低級紅”效果。要收到真正的宣傳效果,唯一的辦法就是采取老老實實的態度,堅持真實,堅持真理,才能贏得人心[10]。
新聞從業者也需要提高專業水平,專業領域的新聞從業者更應該如此,他們不僅應該熟練掌握新聞相關技能,還要了解甚至熟知專業知識,將自己打造成“專家型新聞人”。如衛生系統的新聞人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學習掌握醫學知識,這樣才能夠在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及時反映,做好報道。
此外,新聞媒體在災難報道中,需要建立一個完備的災難新聞報道預案機制[11],可包括特殊信息預警、通訊傳播、跨部門合作、專業知識培訓等諸多環節。如因地震多發,日本公共廣播電視臺NHK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自然災害報道機制,在災難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有有序效報道災難情況,從而穩定社會情緒。具體操作方法有:媒體之間可以共享對關鍵人物的采訪資源,避免浪費雙方的時間;盡量派經驗豐富的記者去采訪,他們更能夠應對特殊情況下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