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瑞,王子鳴,徐齊齊,尚利宏 *
(1.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新生兒科,河南 鄭州;2.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重慶)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是早產兒尤其是極低、超低出生體重兒最常見的并發癥,臨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研究報道,血小板在凝血、血栓形成、炎癥和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等病理生理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3],平均血小板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與過敏性紫癜[4]、炎癥性腸病[5]等炎癥性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本文旨在通過探究早產兒平均血小板體積與BPD 的關系,為BPD 的臨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選取2017 年5 月1 日至2018 年4 月30 日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收住的胎齡≤32 周,出生體重≤1500g 的256 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符合 (1)胎齡≤32 周且出生后存活≥28d;(2)病例資料完整,診斷無爭議。本研究獲得患兒監護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先天性疾病(包括復雜先天性心臟?。?;(2)遺傳代謝性疾病及染色體病。
按照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育研究機構(NICHD)制定的BPD 診斷標準進行診斷[6]。任何氧依賴(>21%)超過28d 的新生兒診斷為BPD。
所收集資料包括:(1)一般資料及臨床特征;(2)生后48 小時內PLT 及MPV 數值。
納入符合條件的患兒256 例,男133 例,女123 例,其中BPD組66 例,非BPD 組190 例,發病率25.8%。兩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PD 組胎齡(29.2±1.5)周、出生體重(1168.0±232.1)g,非BPD 組胎齡(30.0±1.2)周、出生體重(1259.1±175.8)g,BPD 組平均胎齡及平均出生體重均小于非BPD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生后1 分鐘、5 分鐘Apgar 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機械通氣時間、CPAP 時間、總氧療時間、住院時間及生后14 天內抗生素使用天數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將兩組間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以BPD 發生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出生體重、總氧療時間及生后14 天內抗生素使用天數為BPD 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特征對比分析

表2 BPD 影響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
BPD 組生后48 小時內PLT 計數較非BPD 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PD 組平均MPV 及MPV>9fl 比例較非BPD 組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PLT 及MPV 平均值比較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最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已成為影響早產兒生存質量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重度BPD 患兒易遺留肺功能異常、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其遠期預后[7-8]。BPD 的發病機制仍不明確,目前認為該病是在基因易感性的作用下,宮內與生后多種病因引起的炎癥級聯反應,損傷早產兒未發育成熟的肺部,導致肺泡化及肺微血管發育受阻、肺組織異常修復[9-10]。
本研究顯示,BPD 組患兒胎齡、出生體重及生后1 分鐘、5 分鐘Apgar 評分均小于非BPD 組,而BPD 組機械通氣時間、持續正壓通氣(CPAP)時間、總氧療時間、住院時間及生后14 天內抗生素使用天數較非BPD 組明顯增加。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出生體重、總氧療時間、生后14 天內應用抗生素天數是BPD 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表明BPD 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只有通過加強臨床工作的精細化管理,注重細節,預防早產、減少窒息、優化氧療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這樣才有可能降低BPD 的發生率。
肺微血管發育受阻、肺組織異常修復[11-12]是BPD 的主要病理特征,而血小板在血管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血小板通過分泌粘附蛋白、生長因子和促凝血因子等,促進血小板聚集、參與受損血管的修復[13],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可通過阻止血管生成部位和炎癥部位的出血維持血管及炎癥部位微血管的完整性[14]。另一方面,血小板及其活化產物還可通過促進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的聚集浸潤及其與內皮細胞的粘附,參與機體的炎癥反應[15]。本研究發現BPD 患兒生后48 小時內血小板計數較非BPD 組顯著降低,提示早產兒生后早期血小板計數減少對BPD 的發生有一定的提示意義。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是判斷血小板活化、反映血小板功能的指標之一,體積較大的血小板具有較強的聚集能力,同時其含有豐富的酶與顆粒,可促進血栓形成及炎性疾病發生[16-17]。研究發現MPV 較高的早產兒易產生高水平的活化促凝血因子和較多的纖維蛋白,從而導致較多肺泡纖維蛋白沉積和透明膜形成[18]。本研究結果顯示,BPD 患兒平均血小板體積及MPV>9fl 比例較非BPD 患兒明顯增高,表明大體積血小板可能通過參與炎癥反應促進BPD 的發生,另一方面可能通過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增加RDS 的嚴重程度,從而提高BPD 的風險。因此,MPV 水平可能對預測BPD 的發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要通過臨床工作的精細化管理,預防早產、減少窒息、優化氧療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BPD 的發生率。血小板可能與肺微血管發育受阻、促進炎癥、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參與BPD 的發生發展,生后早期血小板計數及平均血小板體積可為早期預測BPD 的發生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血小板計數及平均血小板體積與不同程度BPD 的關聯還需擴大樣本量進行隨機對照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