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平,黃燁,黃華梅
(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廣州)
心血管疾病治療有效方法為心臟介入術。但多數患者術后極易合并并發癥,心血管系迷走神經反射最為常見一類[1]。當患者并發迷走神經反射從而引起心動過緩、血壓降低,冠狀動脈血流減少引起亞急性、急性血栓形成,作為心臟介入術常見并發癥。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常見臨床表現為心率陡然減慢、血壓下降、胸悶、惡心、嘔吐等,患者常常會因心理、生理等多種因素綜合下引起血管迷走神經反射[2]。對臨床醫護人員而言,分析心臟介入病人術后并發心血管系迷走神經反射相關因素,并針對性予以合理護理措施干預,可有效降低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率[3]。文章就對心血管介入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相關因素分析,并有針對性開展護理措施干預,對其效果如下分析。
回顧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間收入心血管介入術后患者總計150 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符合心臟介入手術治療相關診斷標準;②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④依從性偏高,配合臨床醫護人員。排除標準:①臨床一般資料不全者;②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參與者。其中男92 例,女58 例,年齡34~74 歲,平均(45.8±4.9)歲。
1.2.1 資料分析
依據患者情況收集臨床一般資料,依據參考文獻對可能引起心血管介入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得出,包括性別、年齡、精神緊張、過度壓迫止血、疼痛、血容量不足以及尿潴留。對比術后迷走神經反射及術后未迷走神經反射患者一般資料,將有差異項目帶入Logistic 回歸方程進行計算,分析引起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相關因素。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診斷標準[4]:此時心室、心房及肺循環血管內壓力增高、血容量增大,促使血管壁、心臟受到牽張刺激,引起心肺感受器處于興奮狀態,交感神經緊張性降低,迷走神經緊張性增加,血壓數值降低。
1.2.2 護理措施
①心理護理:心理因素某種程度上成為治療結局重要因素,病人維持積極樂觀情緒,可提高病人對后續治療配合及認同,對機體機能起著改善作用。依據病人自身體征開展心理干預,并為患者講解成功案例提升治療信心。對擔憂費用者可講解國家相關醫保政策,可促成積極心理情緒,促進患者病情恢復。②疼痛護理:術前講解術后會伴有疼痛狀況,病人可提前適應術后會伴有疼痛情況。對疼痛敏感者,拔管前對周圍穿刺口皮膚進行麻醉,語言交流及播放音樂形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確定穿刺點并壓迫股動脈。當動脈搏動消失5min 后,逐漸減輕壓迫,期間嚴密觀察病人面色、出汗情況,可適當轉移病人注意力。③預防血容量不足:局麻前不需要術前禁食,以八成飽為主,維持基本體力及體液穩定。術后盡快恢復飲食,食物以清淡為主。造影劑應用時鼓勵飲水,依據病人情況補充血容量,多數情況下在術后4 消失補液量不低于總補液量30%。鞘管拔除后,堅持少食多餐,避免胃腸道劇烈擴張。④穿刺口護理:術前評估患者血管,依據血管條件合理選擇血管穿刺。對高齡及血管欠佳患者,穿刺人員以經驗豐富術者為主,避免人為因素造成問題。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傷口狀況,包括皮膚顏色、溫度、動脈搏動及是否合并滲血、血腫等,一旦出現異常及時處理。
研究開展中,數據計算采取軟件為SPSS 19.0,檢驗結果表法形式為“χ2”、“t”,計數資料,采取“%”表示、計量資料,采取表示。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0 例心血管介入手術患者中,11 例患者合并迷走神經反射,占比為7.33%,一般資料中精神緊張、過度壓迫止血、疼痛、血容量不足、尿潴留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迷走神經反射者與非迷走神經反射者一般資料比較
將上述有差異資料帶入Logistic 回歸方程進行計算,精神緊張、過度壓迫止血、疼痛、血容量不足及尿潴留為術后迷走神經反射影響因素,詳見表2。

表2 心血管介入術后迷走神經反射影響因素分析
隨著心臟介入診療技術迅速發展,心血管疾病相關治療中介入手術廣泛應用其中,成為治療某些心血管疾病首選方案[5]。心血管疾病常見并發癥為迷走神經反射,其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頭暈及意識改變等癥狀。一旦突發迷走神經反射,早期不及時予以合理處理,病人會合并不可逆損害。臨床相關研究指出[6],早期若及時防范各項危險因素,配合臨床各項護理操作開展,可有效降低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整體預后改善起著重要作用。
隨著現代護理學不斷發展,及時加強對心臟介入手術護理措施干預,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整體預后改善發揮重要作用[7]。文章研究提出,對臨床納入150 例心臟介入手術患者,術后并發迷走神經反射人數11 例,占比7.33%,對其影響因素分析得出,精神緊張、過度壓迫止血、疼痛、血容量不足及尿潴留為術后迷走神經反射影響因素,P<0.05。具體對其因素如下分析:①精神緊張:當處于精神緊張狀態會增加膽堿能植物神經張力,造成內臟、肌肉內大量小血管強烈反射性擴張,會引起血壓下降及心率減慢,合并冷汗、惡心嘔吐及暈厥發生。②過度壓迫止血:若患者術后局部加壓止血力度不易掌握,此時操作者術后壓迫止血期間用力過度,患者會合并明顯疼痛感,隨著疼痛感加深患者會合并明顯體征出現,以局部血流受阻為表現,當壓迫性增高則血管擴張,壓力感受器興奮造成心率驟減,血壓驟降,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8]。③疼痛:疼痛刺激下并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大動脈中多數感覺神經末梢會參與血壓、血容量調節,一旦過度疼痛會進一步興奮迷走神經,并誘發迷走神經反射發生。④血容量不足:造影劑應用會減少有效循環血量,加大術后并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風險。⑤尿潴留:術后尿潴留產生同樣會引起迷走神經反射,為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相關因素。針對上述因素,臨床通過合理開展有效護理措施干預,可有效防范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發生情況,常見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疼痛護理、預防血容量不足、穿刺口護理,通過上述各項措施干預,進一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促進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心血管介入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相關危險因素,后續有針對性開展護理措施干預,可改善患者預后,促進病情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