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億, 林楓楓, 成林艷, 徐雅冰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 廣州)
早產兒是指胎齡未滿37 足周而出生的活產嬰兒,其體重大多在2.5kg 以下,且器官功能及適應能力均明顯差于足月兒,往往出現體溫不穩定、抵抗力弱、吞吸能力差等表現,此外,由于腎小球及腎小管的不成熟,大部分的早產兒均伴有蛋白尿、體重下降等癥狀的出現[1],因此,針對早產兒的臨床治療,需給予相應的特殊護理進行干預。據臨床報道,科學的營養供給是保證早產兒存活質量的重要條件,但早產兒的胃腸功能通常并未發育成熟,因此在常規的喂養中極易出現不耐受的情況,對其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對此,本文選擇了94 例早產兒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對早期微量喂養與腸外營養治療早產兒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報道如下。
將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94 例早產兒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n=47)與觀察組(n=47),兩組早產兒的各項臨床資料對比均無鮮明差異,P 值>0.05,資料如下:
[對照組]:男:25 例,女:22 例;胎齡:32-35(34.5±3.5)周;體重:1.8-2.3(2.0±0.5)kg。
[觀察組]:男:24 例,女:23 例;胎齡:33-36(34.8±3.3)周;體重:1.8-2.4(2.2±0.6)kg。
選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符合《兒科學》中早產兒的相關診斷標準,其胎齡均小于37 周,且體重在2.5kg 以下;(2)所有早產兒均在出生24h 內轉入我科進行治療;(3)患兒家長均在知情前提下,同意并配合簽字。
排除標準:(1)存在消化道畸形及重度窒息等嚴重疾病的早產兒;(2)合并嚴重器官性疾病且生存期預判較短的患兒。
1.2.1 對照組采用延遲喂養
于早產兒出生后36-96h 后開始喂養,同時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包括保暖、體征血氧以及并發癥等內容,并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對癥治療等。
1.2.2 觀察組給予早期微量喂養與腸外營養
于早產兒出生2h 后,給予適當的母乳或配方奶進行喂養,每次2-4mL/次,間隔為1.5-2h,觀察患兒在喂奶后是否存在腹脹、嘔吐以及胃內殘留的情況,并根據其體重增長情況對喂養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出生8h 后,可進行糖水喂養,一次1-3mL,間隔3h,可通過經口或滴管喂養。在喂養期間,若患兒未出現嘔吐、腹脹等癥狀,可改用1:3 早產兒專用配方奶進行喂養,一次2-5mL,根據其吮吸能力與腸道耐受情況對其喂養間隔進行調整。
以早產兒的體重及日齡等情況為依據,建立科學的腸外營養方案:糖劑量為1- 2g/kg,速度為3-5mg/(kg·min);水溶性維生素為1-3g/kg;脂肪乳劑量為1 -1.5g/kg;氨基酸為1-3g/kg。在喂養24h 后,若患兒未出現反復嘔吐及腹脹等癥狀,可適當增加其奶量,并調整其喂奶間隔,于48h 后向正常奶進行過渡。同時,在治療期間可依據患兒的進奶量與所需熱量對其靜脈營養進行調整,以滿足患兒的營養供給。
(1)對比兩組早產兒嘔吐、腹脹等癥狀的消失時間及靜脈營養時間和住院時間。
(2)對比兩組早產兒的各項臨床指標,包括血尿素氮(BUN)、總膽紅素(TBil)、血糖(Glu)以及總蛋白(TP)水平。
本次研究中的96 例早產兒資料均通過SPSS 20.0 軟件處理,文中計數(卡方檢驗)、計量(t 檢驗),當P<0.05 時,表示對比數據存在顯著差異。
觀察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靜脈營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
表1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靜脈營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d)

表1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靜脈營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d)
組名 例數 腹脹、嘔吐等癥狀消失時間 靜脈營養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47 5.1±1.6 9.3±2.5 11.3±2.4觀察組 47 3.2±0.9 5.8±1.9 8.9±1.8 t - 7.096 7.641 5.485 P - 0.013 0.005 0.011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血尿素氮(BUN)、總膽紅素(TBil)、血糖(Glu)以及總蛋白(T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
表2 兩組患兒的各項臨床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兒的各項臨床指標對比
組名 例數 TBil(mmol/L)Glu(mmol/L)TP(g/L)BUN(mmol/L)對照組 47 74.3±10.5 3.2±0.9 55.2±3.6 5.3±1.2觀察組 47 79.5±9.8 4.5±1.0 59.6±4.2 6.5±1.6 t - 2.482 6.624 5.453 5.827 P - 0.015 0.001 0.008 0.006
通常情況下,早產兒的胃腸道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其胃腸激素水平及消化酶的含量均明顯低于足月兒,且蛋白質的合成功能較差,易因血漿蛋白的低下而造成水腫等情況,且對肝糖原轉化為血糖的作用較弱,因此在饑餓時極易造成血糖過低而出現休克等危險情況。此外,大部分的早產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吸吮及吞咽反射不良情況,因此在早產兒的喂養期間,極易引發其胃腸功能的障礙,導致不耐受、嘔吐、腹脹等癥狀的出現,若患兒長時間未得到科學足量的喂養,還易引發院內感染等不良情況的出現[2],對其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早產兒的臨床治療中,采取科學合理的營養供給方式是保證其存活質量的重要基礎。而在以往的認知中,由于早產兒的吸吮能力及吞咽功能較差,喂養過早易引發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的出現,甚至導致死亡等嚴重情況,因此通常主張在出生后的36-96h 開始喂養。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為了防止早產兒低血糖癥、高膽紅素血癥等不良情況的出現,目前多建議盡早開始早產兒的臨床喂養[3]。
據臨床研究顯示,新生兒的體重越低,其出現胃腸功能障礙的風險越高,為臨床的營養喂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當嬰幼兒完全無法耐受胃腸道營養時,可采胃腸外營養 (PN),通過靜脈輸入的方式滿足其機體代謝及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支持,但長期的靜脈營養治療往往容易導致并發癥的出現[4],因此,臨床通常不建議長期的靜脈營養供給。而早期微量喂養的方式則可有效改善嬰幼兒的胃腸道激素水平,并延遲其肝功能的異常,從而減少其腸外營養的供給量及持續時間[5],增強其生存能力,在早產兒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本次的研究結果中,采用早期微量喂養與腸外營養供給的早產兒,其腹脹及嘔吐等癥狀的消失時間、靜脈營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延遲喂養的患兒;且在經過治療后,早期微量喂養與腸外營養供給下的患兒血尿素氮、總膽紅素、血糖以及總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延遲喂養的患兒。以上結果充分說明了早期微量喂養與腸外營養供給在早產兒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可有效改善其胃腸道癥狀,促進其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的臨床治療中,應用早期微量喂養與腸外營養供給的方式可有效改善其腸胃道功能,增強其生存能力,值得應用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