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靈,何俊君,高弘建,趙詣,洪振強,3*
(1.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福建 福州;2.福建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福建 福州;3.中醫骨傷及運動康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指頸椎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神經根,引起頸肩部、雙上肢及手部的麻木、疼痛、肌力及腱反射減弱為主要表現的一類頸椎病[1]。CSR 在各型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約占60~70%,大多患者病情較輕,經過保守治療可以緩解或治愈,因此保守治療已成為CSR 的首選治療方式[2],主要有藥物、針灸、牽引、推拿等手段。目前我國對頸椎病防控工作所投入的有限資源大都集中在大醫院,在基層地區,頸椎病正危害著越來越多的人,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面對我國頸椎病防控現狀和衛生資源優化配置問題,找到一套針對CSR 便于在社區廣泛推廣的簡、便、廉、驗的康復技術顯得尤為重要。課題組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及國醫堂開展中醫康復技術方案隨機對照研究,擬尋找一種有效、規范的適宜向社區推廣的CSR 病治療方案。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及國醫堂2019 年1月至2019 年12 月就診的60 例血瘀氣滯型CSR 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
參照《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上的CSR 西醫診斷標準及CSR 中醫血瘀氣滯證辨證診斷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自愿作為受試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年齡:在18 歲~65 歲之間;③試驗治療前1 周內沒有使用其他治療頸椎病的藥。
①不符合中醫辨證和診斷標準者;②不屬于藥物和手法作用范圍內病例;③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④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5.1 試驗組
予中醫三聯康復療法:(1)南少林仰臥位按頸旋頭法(操作方法:常規按摩手法放松頸椎后,患者仰臥,頭轉向健側。醫者一手拇指按住患側高起且有壓痛的頸椎橫突或關節突,其余四指輕扶患者下頜部,另一手將患者頭部上托:上頸椎稍上托,中頸椎上托30°,下頸椎盡量上托,然后發力向前、向上45°旋轉,可聽到彈響聲[4]);(2)活血散局部貼敷(活血散組成:梔子60g、赤芍60g、羌活60g、紫荊皮60g、三七30g、五加皮90g、桂枝60g、乳香30g、無名異60g、續斷60g 沒藥30g、沉香30g、江南香150g、白芷60g、血竭60g、骨碎補60g;用法:研成粉末,酒水各半,調拌成糊狀貼患處,每周2 次,每次5 小時);(3)功能鍛煉: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推薦的方法(包括①前屈后伸;②旋頸望踵; ③回頭望月; ④雛鳥起飛; ⑤搖轉雙肩五個動作),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每天兩次,每次5-10 分鐘,以頸肩背部有輕微酸熱為度。
1.5.2 對照組
根據指南[3]予:①頸椎坐位旋轉扳法(常規按摩手法放松頸椎后,患者坐位,醫者立于患者身后,讓患者頭部水平旋轉至極限角度,至有固定感。醫生以肘部托患者下頜,輕輕向上牽引3-5 秒,肘部用短力向上提拉,可聽到彈響聲)。②頸舒顆粒[5][國藥集團精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Z20010153]口服(6g/袋,一日1 袋、一日3 次,溫開水沖服)。③功能鍛煉:方法同觀察組。
兩組患者用藥及手法治療時間均為4 周,治療結束4 周后電話或者門診回訪。
治療前后進行頸椎病癥狀和體征綜合療效以及各單項療效評價,評分標準參考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制定[6-7],具體見表1。治療前后采用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監制的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 卡測評受試者頸椎的疼痛情況。治療期間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7.1 綜合療效標準
指癥狀和體征的綜合情況。臨床痊愈:疼痛、麻木等癥狀和體征積分值減少≥90%;顯效:分值減少≥70%,< 90%;有效:分值減少≥30%,<70%;無效:分值減少<30%。
1.7.2 單項療效標準
對比治療前后頸項部疼痛或不適和上肢麻木評分改善情況。
1.7.3 疼痛積分
VAS 疼痛評分:0 分表示無疼痛,10 分表示疼痛劇烈難忍;分值越低表示疼痛強度越輕。
采用SPSS 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共納入患者60 例,其中試驗組30 例,對照組30 例。治療前兩組年齡、性別、職業、頸椎曲度等各項臨床基線值比,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2。
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VAS、頸項部疼痛不適、上肢麻木及綜合癥狀體征評分均明顯降低(P<0.01),表明兩組方法CSR 均能取得良好療效,見表3。
經過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在改善患者VAS 評分、上肢麻木及綜合癥狀等方面效果更好( P<0.01),而在緩解頸項部疼痛不適方面兩組效果相當(P>0.05),見表4。
試驗組總有效率100%、痊愈率26.6%,對照組總有效率96.67%、痊愈率20%,兩組綜合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5。

表1 頸椎病臨床癥狀、體征分級評分表
表2 兩組臨床基線值比較

表2 兩組臨床基線值比較
組別 性別 年齡(歲) 職業 病程(年) 頸椎曲度(mm) VAS 評分 癥狀體征總積分男/女 腦力/體力/其它試驗組 8:22 48.700±8.722 12:08:10 4.601±6.253 3.190±4.691 5.400±1.303 17.400±3.529對照組 9:21 48.933±9.307 11:10:09 4.045±4.392 3.140±4.316 5.500±1.757 17.633±4.271檢驗值 χ2=0.082 t=0.1 χ2=0.318 t=0.040 Z=-0.097 Z=-2.566 Z=-3.165 P 值 0.774 0.921 0.835 0.968 0.923 0.102 0.200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各觀察指標組內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后各觀察指標組間比較

表5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兩組患者任何生命體征的異常變化。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33%(1/30),對照組為6.67% (2/30),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局部潮紅,瘙癢等過敏反應,縮短敷藥時間可自行緩解。對照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胃部不適,予加服胃粘膜保護藥后癥狀可緩解。
隨著現代從事低頭工作方式的人群增多和空調的廣泛使用,人們屈頸和感受風寒濕的機會不斷增加,造成頸椎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1],社會醫療費用逐年增加,因此CSR 的預防和有效治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社區康復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但在基層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CSR的社區康復現狀仍令人擔憂,要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其關鍵點是找出一套操作簡單、行之有效、易于推廣且安全經濟的中醫康復技術。基于以上原則,本研究選用南少林仰臥位按頸旋頭法+活血散外敷+功能鍛煉的中醫三聯康復療法作為擬推廣的治療方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及國醫堂進行隨機對照試驗,驗證該方案的臨床療效及可行性,作為CSR 中醫康復方案社區推廣的基礎。
頸椎旋轉類手法屬于整脊手法中的一類,研究表明旋轉類手法可以通過調整鉤椎關節及椎間孔的大小、調節椎間盤與神經根的位置來恢復正常的頸椎解剖結構,解除神經根壓迫,緩解肌肉痙攣,促使肌肉的張力恢復至正常水平,解除滑膜的嵌頓,消除不良刺激等作用來改善患者癥狀,對CSR 起到治療作用[8]。孫國棟等[9]采用頸椎定位旋提扳法治療CSR 總有效率達100%,表明頸椎定位旋提扳法能明顯緩解CSR 臨床癥狀,優于傳統推拿手法治療。南少林仰臥位按頸旋頭法可根據頸椎上托的角度及醫者拇指對痛點及高起關節突的把握準確調整錯位的頸椎小關節,解除其對神經根的壓迫,解除患者癥狀。且由于患者處于仰臥位能充分放松頸部肌肉,減少抵抗感,使手法的實施更加有效和安全,符合社區推廣的要求。
頸椎病形成多由于肝腎虧虛,筋骨衰退以及慢性勞損,引起機體腠理虧虛,筋骨失養,風寒濕之邪乘虛而入,痹阻經絡,氣滯血瘀所致,故活血通絡在該病的治療上尤為重要。活血散是南少林傷科傳承人林如高老先生所創之驗方,方中乳香、血竭、沒藥活血祛瘀;羌活、白芷、桂枝、五加皮祛風散寒止痛;無名異、赤芍、三七止血散瘀;梔子清熱涼血解毒;沉香、楠香行氣通絡;紫荊皮、續斷、骨碎補補腎強筋;全方共奏疏風散結、活血祛瘀、消腫定痛之功[10]。諸藥研為散劑,加酒調和外敷痛處,使藥直達患處,增強療效。經治療后試驗組患者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說明手法配合活血散外敷局部痛處可獲得更好的止痛效果。
2015 年《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指出適度的體育鍛煉及功能訓練對CSR 具有防治作用[11],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診療指南》 推薦的功能鍛煉方法從調節頸椎動力平衡系統入手,通過對頸部肌肉多方向的主動牽拉,鍛煉頸項部各部的肌肉,恢復頸部肌肉肌力和肌張力,借此來糾正頸椎靜力平衡系統,達到相對平衡。且通過該鍛煉可使得氣血通暢,通則不痛,由此疼痛、麻木癥狀亦隨之改善。
綜上所述,以南少林仰臥位按頸旋頭法+活血散外敷+功能鍛煉的中醫三聯康復療法能夠有效改善CSR 患者臨床癥狀,且操作相對簡單、安全,可以在社區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