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宜都市中醫醫院 放射科,湖北 宜昌)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是引起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占DVT 并發癥的 70%,而90% 的肺動靜脈血栓來源于DVT。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壓死亡率高達30%,正確及時的診斷是本病治療的關鍵,可作為體育的主要診斷方法,但關鍵是使用該方法的特異性的問題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根據國內文獻統計,及時治療肺栓塞可使死亡率降低8%[1]。近年來隨著CT 技術的發展,多層螺旋CT肺動脈造影的應用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提供了一種無創、快速、安全可靠的方法[2]。
本文探討下肢靜脈血栓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CTV)對骨外科手術前是否需要放置下腔靜脈濾器的評價,獲得良好的檢查效果,現將研究資料匯報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來本院進行檢查的180 例下肢靜脈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術前組和對照組,兩組各包含90 例患者,在術前組中,有男性患者41 例,女性患者49 例;患者的年齡均在59-72 歲間,平均年齡為(61.12±6.25)歲。在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51 例,女性患者39 例;患者的年齡均在45-66 歲間,平均年齡為(53.11±6.11)歲。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結果顯示P>0.05,兩組間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
1.2.1 納入原則
①患者及其家屬領會本研討內容并志愿加入;②根據下肢靜脈血栓診斷原則,確診為下肢靜脈血栓患者;③患者對本研討具有較高的允從性[3];④患者未存在可對本研討成果發生影響的疾病[4]。
1.2.2 篩除原則
①患者存在血管疾病,如腦卒中、心力衰竭等;②患者的普通材料存在缺失及患者對本研討的認同度較差,患者或其家屬不肯介入本研討[5]。
其中,其中,術前組實施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檢查,而對照組實施常規CT 檢查措施,采用西門子Emotion16 排CT 機對下肢進行靜脈造影即患者仰臥位,血帶位于患側小腳的中、下1/3 處,40% 碘海醇20mL,患者用高壓注射器以1.0mL /s 的速度注射入患側足背靜脈[6],分析兩種措施的效果。
分析兩組患者的感染、出血和各項癥狀評分可知,相對于對照組,術前組患者的評分水平更優,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如下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癥狀評分的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癥狀評分的對比
注: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分組 例數(n) 感染 出血 嘔吐 發熱術前組 90 13.1±0.2 11.2±0.1 9.8±0.2 11.1±0.2對照組 90 18.4±0.4 22.9±0.2 11.7±0.8 16.8±0.4 t 5.17 2.37 4.06 5.21 P 0.00 0.02 0.00 0.00
術前組患者的靜脈掃描靜脈顯影優良率、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效果比對照組效果好(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如下表2、表3 所示。
表2 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效果比較

表2 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效果比較
注: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分組 1 級 2 級 3 級 4 級術前組 15 27 9 6對照組 18 15 5 7 t 4.1 7.6 4.3 3.4 P 0.00 0.00 0.00 0.00

表3 兩組患者檢查優良率的對比[n(%)]
早期正確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可采用x 線平片、心電圖等簡單可行的方法輔助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7]。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肺栓塞較大時,平片常顯示肺門一側肺動脈增厚,多見于右側,容易發現[8]。
胸部x 線對肺栓塞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雖然70%以上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出現心電圖異常,但無特異性,常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后立即出現,并呈現動態變化[9]。本研究顯示,術前組患者的靜脈掃描靜脈顯影優良率、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效果比對照組效果好;術前組患者的感染、出血和各項癥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肺通氣灌注掃描、磁共振成像、肺動脈造影、多層螺旋CT 肺動脈造影等檢查常用于高度可疑患者[10]。肺通氣量和注意雖然掃描靈敏度高[11]。可作為體育的主要診斷方法,但關鍵是使用該方法的特異性的問題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這意味著任何受損的肺血流量的原因都可以引起局部血流量降低,常見的因素包括肺部炎癥,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12]。
綜上所述,探討下肢靜脈血栓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CTV)對骨外科手術前是否需要放置下腔靜脈濾器的評價,通過檢查配合,提高患者的檢查依從性,提高評價效果是檢查的必要條件,可明顯確定患者是否需要放置下腔靜脈濾器,在臨床上具有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