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猛,黃榆秀,黃耀輝,李建民,游頂云
(1.廣西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皮膚科,廣西 南寧; 2.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云南 昆明; 3.昆明醫科大學科技處,云南 昆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簡稱“新冠肺炎”,是指2019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1]。2019 年12 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已證實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以及接觸性傳播,氣溶膠和消化道傳播途徑尚待明確。飛沫傳播是指噴嚏、咳嗽、談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后,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2]。
一批批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趕赴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源源不斷持續增援,在荊楚大地為患者點亮一盞盞希望之燈,譜寫著一曲以生命赴使命的壯麗戰歌。而做好防護工作,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在這場戰“疫”中顯得尤為重要。皮膚是人體第一道防線,但一些不當的防護舉措也會帶來問題,本文就常見接觸性皮炎、毛囊炎、壓力損傷等問題及處理方法做一綜述。
接觸性皮炎是一種炎癥反應,發生在皮膚或粘膜,由于一次或多次接觸外源性物質的接觸部位或其他部位出現急性或慢性炎癥。典型皮損為紅斑、腫脹、丘疹、丘皰疹、水皰以及大皰。可分為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兩種病因。①原發刺激性接觸性皮炎:任何人接觸該物后均可出現皮炎,該物品對皮膚有非常強的刺激性。原發性刺激分為兩種,一種刺激性十分強,接觸后短時間內出現皮損;另一種刺激性較小,在一定時間接觸后亦可致病,如有機溶劑、肥皂等。②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接觸物基本上是無刺激的,少部分人接觸該物致敏后,再次暴露于該致敏物,經12~48小時在接觸區及其周圍出現皮炎[3]。
接觸性皮炎表現一般無特異性,由于接觸物、接觸方式及個體反應不同,發生皮炎的形態、范圍及嚴重程度也不相同。輕癥時局部呈紅斑,淡紅至鮮紅色,稍有水腫,或有針尖大密集丘疹,重癥時紅斑腫脹明顯,在此基礎上有多數丘疹、水皰,炎癥劇烈時可以發生大皰。水皰破裂則有糜爛、滲液和結痂[4]。
首要治療措施是尋找致病接觸物,避免再次接觸此物質,同時,配合口服抗組胺藥物及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治療已出現的癥狀。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經常佩戴防護用具,鼻部等部位皮膚出現紅斑、丘疹等表現,極有可能為接觸性皮炎,建議按抗過敏原則處理。
汗皰疹在臨床上又被稱為出汗不良濕疹,是一種復發性非炎癥性水皰。其病因還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汗皰疹屬皮膚濕疹樣超敏反應,小汗腺本身沒有明顯損害及汗液潴留現象,與真菌感染、精神緊張、手足多汗及過敏性體質等具有相關性,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疼痛等伴隨癥狀[5]。
本病局部治療主要是保持手足干燥清潔,減少刺激性物品(如肥皂、消毒液等)的應用,減少手套等防護用品穿戴時間,可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還需要注意預防感染。中藥外洗是根據汗皰疹的特點,以濕邪為主,可用收濕斂皰法,如可用王不留行、石榴皮各15 克,白鮮皮、土槿皮、苦參各30 克,明礬9 克,水煎取汁,泡洗患處,每日2 次,每次5 分鐘。用針灸治療汗皰疹有也一定效果[6]。對于湖北出現此癥的醫護人員,建議采取以上方法治療。
長時間佩戴口罩和其他防護產品后,不透氣的環境讓皮膚毛囊口堵塞,痤瘡丙酸桿菌等微生物感染風險加劇,同時不規律的作息及精神緊張加劇了痤瘡和毛囊炎的病情[7]。各種皮損均由毛囊淺部及深部的炎癥及其他繼發反應所引起,包括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等,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分泌增加[8](圖1)。治療方法如下。

圖1 痤瘡,引用來源于網絡
每天用溫水洗臉一兩次,清潔皮膚,避免用手擠壓或搔抓皮疹。禁止使用油膏類、粉類化妝品和含有糖皮質激素成分的軟膏及霜劑。藥物治療:(1)局部外用藥物:過氧化苯甲酰、維A 酸類(阿達帕林凝膠、維A 酸乳膏、他扎羅汀凝膠)、抗生素類(夫西地酸、克林霉素)等。(2)口服抗生素首選四環素類(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對于嚴重的痤瘡,可以口服異維A 酸[9]。湖北出現此癥的醫護人員,可酌情選用以上辦法進行護理。
皮膚淺部真菌感染是皮膚真菌親角質蛋白,侵入表皮角質層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皮膚癬菌包括小孢子菌屬、表皮癬菌屬以及毛癬菌屬3 種菌屬,均可侵犯皮膚而引起手足癬、體癬、股癬、疊瓦癬等[10]。長期佩戴防護用品容易造成溫暖、潮濕、多汗的環境,淺部真菌感染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發病率高,具有傳染性,易于再次感染和復發,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方面一般外用酮康唑、硝酸咪康唑乳膏等藥物,皮損較嚴重或者局部外用效果欠佳可以服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藥物[10]。(圖2)

圖2 手癬,引用來源于網絡
是指用于診斷及治療的醫療器械所引起的壓力性損傷。皮膚創面損傷形狀與所用醫療器械的形狀密切相關[11]。因醫療器械往往質地較硬、彈性較差,與皮膚接觸很容易形成局部壓力而造成皮膚損傷,一旦形成便發展迅速。(圖3)

圖3 MDRPI,引用來源于網絡
醫務人員所用的 N95 口罩為杯罩形,這種類型的口罩邊緣寬度較窄,硬度較高,長時間使用會造成局部皮膚軟組織過度受壓,導致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從而引發皮膚損傷。例如鼻梁、顴骨和耳部等特殊部位,皮膚較薄,缺乏脂肪保護,很容易造成相關性壓力損傷。應對方面主要有如下措施。
在選擇口罩時應盡量選擇舒適的材質,適合的型號,并掌握正確的佩戴方式,從口罩源頭上減少壓力,降低發生 MDRPI 的風險。
國內外研究表明,醫療器械使用的時間越長,發生 MDRPI 的風險越高[12]。可以通過減少佩戴時間,改變口罩的位置或者定期摘下口罩(2~3 小時休息一次),讓長期處于壓迫緊壓摩擦的皮膚得到放松透氣,以減緩對皮膚帶來的壓力。但是面對目前疫情的嚴峻形勢,此方法實操性可能較差。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合理的輪班制度,規范醫護人員輪班流程,確保醫護人員的休息時間。
建議醫護人員可以使用水膠體聯合輕薄的泡沫輔料進行皮膚護理。水膠體敷料中羥甲基纖維鈉為主要成分,敷料表層為聚氨基甲酸二酯半透膜,此敷料能夠有效阻擋病原體和水分的透過,但能保證水蒸氣和氧氣有效透過,因此能夠對皮膚起到保潔和保濕的作用[13]。
在佩戴口罩之前可以對易受壓部位進行滋潤護理,可以適當緩解摩擦,修護皮膚屏障。
目前無統一定義標準,國外大部分專家認為,浸漬是表皮在液體環境中長時間浸泡并變得柔軟,直至相連接的組織纖維被撕裂。例如傷口周圍皮膚,浸漬被描述為傷口毗鄰的皮膚過度飽和所導致的刺激和損害[14]。浸漬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表皮皺縮、顏色蒼白。在中國,皮膚浸漬的定義基于第9 版《皮膚性病學》的診斷:為角質層吸收過多水分,軟、白、易破潰形成糜爛,浸水或處于潮濕狀態時間過久所致,跟長時間穿戴橡膠制品相關。(圖4)

圖4 浸漬,引用來源于網絡
治療方面注意更換防護用具的頻率,使用防護用品前后可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氧化鋅、凡士林等保濕潤膚劑。
綜上,防護不當引起的接觸性皮炎、汗皰疹、毛囊炎、淺部真菌感染、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等,都將會損害到我們一線醫護人員的皮膚健康,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將會使以上問題有所緩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奮戰的白衣天使們一定會打贏這一場"戰役"!病毒被隔離,愛和溫暖在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