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腦卒中是常見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該病通常發病急促,且發病后容易誘發各種并發癥。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大約有70%以上的腦卒中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這不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同時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有學者指出,對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給予針灸聯合中醫康復訓練治療可顯著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為進一步論證該結論的可行性,本次研究以本院接收治療的98 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0 月接收治療的98 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根據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9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3 例,女26 例;年齡52~74 歲,平均年齡(68.71±5.67)歲。研究組患者中,男25 例,女24 例;年齡53~76 歲,平均年齡(68.75±5.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腦卒中診治標準》中關于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1]的患者;②同意加入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③視覺以及聽覺功能正常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咽部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③中途更改治療方案的患者;④針灸治療不耐受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常規疼痛護理、健康教育、維持呼吸暢通以及營養支持等。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針灸聯合中醫康復訓練,具體如下。
1.3.2.1 針灸治療方法 ①舌針:選擇患者舌頭上的心穴等部位予以針刺,刺入后留針2 min,觀察患者舌頭有抖動為止。②體針:選擇患者的風池穴以及心俞穴等部位予以針刺,刺入后留針15 min,針刺1 次/d。③電針:首先對患者予以常規通暢督脈,于針刺后在患者的百會穴以及風府穴等穴位部位接上脈沖電壓,通電時間控制在30 min 左右。
1.3.2.2 針灸穴位 ①金津穴:選擇1.5 寸針,從患者舌系帶周圍靜脈將針刺入1/3,之后對針捻轉3~5 次之后,再將針進行拔出。②百勞穴:選擇長度為2 寸的針,在為患者進針時,進針深度控制在針的1/2,得氣后予以3~5 次的平補平泄,之后再為患者接上脈沖電針治療儀繼續治療。③風池穴:選擇患者的鼻尖方向進行進針,進針深度控制在針的1/2,進針后的留針時間控制在30 min,期間每次間隔10 min 需要捻轉一次。治療時間為3 周。
1.3.2.3 康復訓練 首先在對患者進行進食訓練之前,需要先選擇干凈的經過冷藏的棉簽慢慢對患者的口腔咽部進行刺激,同時指導患者慢慢進行面部肌肉訓練,常見的訓練方法有撅嘴、咂唇、扣打唇周以及張閉口等,然后讓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咽喉部用適中的力度握住,同時對舌體進行牽拉上提訓練。之后根據患者面部肌肉訓練情況,安排患者進行進食訓練,期間需要叮囑患者家屬選擇黏度適當流質并且容易吞咽的食物為患者進食,除此之外,在其進食時安排坐位或半坐臥位,同時頸部保持前傾,這樣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食物回流至患者的鼻腔,影響患者呼吸道暢通。最后在患者進食完畢之后安排其采用坐位休息,休息時間至少需要30 min,對于無法進行坐位休息的患者,則需要安排患者采用頭高仰臥位休息至少1 h,在此期間,需要叮囑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體位。連續治療3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通過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吞咽功能,量表分為三部分,共計19個條目,其中最低分和最高分分別為18 分和46 分,評分和患者的吞咽功能呈反比。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營養不良、消化道出血、呼吸困難。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吞咽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吞咽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吞咽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共計10 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營養不良3 例,消化道出血3 例,呼吸困難4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41%;研究組共計3 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營養不良1 例,消化道出血1 例,呼吸困難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12%。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46,P=0.037<0.05)。
腦卒中作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以缺血性腦卒中多見,通常在所有腦卒中患者中,約有60%~70%的患者為缺血性腦卒中,且大多好發于中老年群體[2]。腦卒中不僅起病比較急,同時大多數腦卒中患者還會伴有一定的吞咽功能障礙,這不僅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容易誘發各種并發癥,增加患者身心痛苦的同時,還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如何提高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成為了當下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3,4]。
中醫為我國醫學精華,在中醫理論中,認為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病根在于腦,而病癥則在于咽喉,屬于痰濁瘀阻竅閉[5,6]。對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以往常采用常規康復訓練進行治療,雖然可收獲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例如實際康復效果并不理想,康復時間長,容易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等[7,8]。而隨著近幾年中醫理論的不斷完善,中醫在各種疾病的治療中,也收獲了越來越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9]。大量前瞻性的研究指出,針灸聯合中醫康復訓練治療,可進一步提高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10]。這主要是由于針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患者的腦局部血流量,有利于神經功能恢復,進而達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目的[11]。同時配合針對性的中醫康復訓練,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患者的吞咽肌力恢復,同時還有利于患者神經通路的恢復,進而改善吞咽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聯合中醫康復訓練治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多數研究結果一致,足以說明針灸聯合中醫康復訓練治療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良好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中,針灸聯合中醫康復訓練治療可對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起到更為理想的改善作用,有利于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具有良好的治療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