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賢交 藍天
作 為領導者,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直接下屬中因為工作分歧,對同一件事情會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或由于以往的矛盾,會形成涇渭分明的兩派,由于誰也不服誰,常會將矛盾上交到上級領導面前,甚至要求“當庭宣判”。
面對下級的這種“兩面夾擊”,有的領導糊里糊涂,各打五十大板了事;有的領導則以太極“推手”應對,以“研究研究”為名推之。這樣不僅沒有化解矛盾,反而讓下級一肚子委屈化為滿肚子怨氣,對領導者產生不滿。要解決好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做好“勇、準、公、導”四字文章。
“我現在很忙,消消氣,等等再說。”“你們自己再碰碰頭,商量商量?!碑旑I導者面對找上門來針鋒相對的兩名下級,最忌諱如此退縮回避,這不僅會錯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而且有時由于下級求“判”心切,兩派成員如果都帶著意見到上級部門去反映,將使得事態進一步擴大,失掉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的主動權。
領導就意味著責任,這種雙方劍拔弩張的局面,任何“藝術”的圓滑,都只會加速矛盾的爆發。因此,領導要勇于面對這種夾擊。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夾擊也是下級對領導的一次考驗。領導的權威常常就是在成功處理類似沖突中得以樹立并強化的。作為領導者,自信地面對矛盾雙方,不僅能贏得下級的信賴,為日后處理問題奠定基礎,而且也為尋求破解之策贏得了時間與回旋的空間,更使得自己牢牢掌握了工作的主動權。
但是,勇并不是急于表達態度,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地批評。一次,某單位兩個中層干部因近來工作中出現的幾個嚴重分歧吵架,一同到主任辦公室討說法,主任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你們是不是吃飽了撐的?這是單位,不是你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任務這么重,壓力這么大,還要鬧矛盾……”結果,批評是批評了,矛盾仍然存在。在此后的某次大型會議現場,兩人大聲爭吵后,其中一人直接退場走人,造成嚴重后果,單位被要求“整風”。如果兩人找主任評理時,主任以最快速度聽取雙方意見,在尊重事實基礎上迅速做出裁決,后面的一切很可能不會發生。
下級的這種“兩面夾擊”,雖然事發突然,留給領導者應對的時間也很少,但卻往往有跡可尋。出招是否準確,將決定這次沖突是化解還是爆發。
要正確應對,首先取決于對矛盾的準確定位。這種“兩面夾擊”屬于雙方發生糾紛,在此基礎上更加對立、沖突更加劇烈、更加直接,因此,萬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當機立斷。由于情緒上的對立,雙方在反映情況時,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扯得遠、用語重。領導者要善于從這些零亂的信息中準確捕捉到矛盾的焦點,清楚雙方真正在爭什么。
去年的一天,某高校培訓中心、成教中心負責人分別找到校領導,分別哭訴對方要“整”自己,都講了許多二人昔日共事時鬧別扭的瑣事。領導細致查問,才知道背后的隱情,原來二人干事都是風風火火類型,因培訓中心新設,兩個中心業務邊界存在糾紛,進而發展成兩名負責人的個人矛盾。而這一問題,立馬可以通過調整職責范圍加以解決。領導遂把二人叫到一起耐心安撫,同時對其不理智的行為進行了批評,調整業務范圍后,二人關系大大緩和。
在處理集體沖突時,對雙方的關鍵人物還要辨得準,知道背后是誰在爭。這類沖突看似在“打群架”,其實真正起作用的是各自隱藏在后面的“帥”。因此,領導者在應對此類事件時,要找準對方的“帥”,將其作為做工作的重點。
領導者應對此類事件時,稍有不慎就會落下一個“偏袒”的名聲,到頭來出力不討好,兩頭不是人。因此,一定要出于公心,不以親疏為界限,不以“實力”“背景”“名聲”為準繩,而要本著對事業負責的態度,客觀公正地處理雙方的矛盾。
三國時,東吳將領甘寧與宗室里最優秀的將軍之一孫皎酒后引起矛盾,負氣爭吵,鬧得不可開交。有人勸甘寧道歉,甘寧說:“大臣應該平等,孫皎雖是宗室,也不能以身份壓人,我甘寧不愿委曲求全!”后來鬧到孫權那里。孫權查明了此事主責在孫皎,便給他寫了一封信,對其進行了嚴厲批評,同時指出甘寧也有過失。孫皎收到信后上書謝罪,后與甘寧逐漸不打不相識,在戰場上結為好友。
同時,此類矛盾往往是雙方事先缺乏溝通與交流而導致的,并且雙方在事件中常常都有不當之處,所以,在處理過程中,要善用“公開”手段。調查中,雙方都會指責對方的不當,領導者除了一對一了解情況外,不妨讓雙方“當面鑼對面鼓”地反映情況,甚至聽取沖突以外的職工群眾的意見。孫權處理甘寧和孫皎的沖突,就是通過細致的調查、聽取旁人說法等,方才掌握了更多實情。
面對兩名“針尖對麥芒”的下屬時,領導者與沖突雙方常會處于一種微妙的三角關系中。領導者要巧用“拉手法”,善砌臺階,注重情感上的疏導,要讓對立的雙方走近自己,最終依法依規處理問題,形成干事創業的合力。
具體而言,因為雙方均認為對方存在不當之處,所以各自一肚子委屈,希望能和領導傾訴。聰明的領導者常會與沖突雙方進行一次坦誠的談話,以此了解雙方的真實想法,求得情感上的認同。之后,則是從政治上加以引導,找到矛盾雙方的共同點,如二者都對工作很認真、都希望干出一番成績等,創設真誠合作、互相理解、良性競爭的環境,讓沖突在合作中逐漸消散。
戰爭年代,開國上將許世友和王建安曾鬧過矛盾,差點反目。在山東軍區一個院子里開會,許世友把頭揚得高高的,從不和王建安搭腔,冷不丁還譏諷幾句。解放濟南時,知道了此事的毛澤東決定讓許、王為正副將,合力出擊,促二人和解。他首先約見已在華北作戰的王建安,推心置腹地談了許久,要他和許世友“手擊得響,齊心作戰”。接著,得知許世友已到前線后,毛澤東親筆寫了電報,開頭就是:“你已到前方,甚慰。”聽到毛主席安排王建安為副手,許世友決心“和老王齊心協力”,并為王建安擺酒接風。結果2人不到8天就打下了濟南。譚震林欽佩地說:“許世友與王建安,一個是廉頗,一個是藺相如,毛主席讓他們在濟南城下演了出將相和。”
由此可見,處理此類沖突,領導者應努力提高下級的思想認識水平、政策法制觀念,增強政治覺悟和政治智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促進自我反思、自我和解,良性合作,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劍拔弩張、“兩面夾擊”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