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創新活動進入新的密集期,將給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世界進入了創新全球化的新階段,創新全球化打破了以往以制造業全球化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活動方式,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不斷突破國家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并形成全球一體的創新網絡。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興起是科技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發展的結果。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在全球科技創新活動中占據領導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區,不僅是世界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的策源地,而且是全球先進文化和先進制度的先行者,對全球創新資源流動具有顯著的引導、組織和控制能力。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包含諸多要素,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核心依托,其中創新人才與關鍵技術是其形成的核心要素,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和政府是其發展的驅動要素,創新資本、基礎設施、專業服務、創新文化等是環境要素。
從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世界分工體系和創新格局不斷調整和重構,為后發國家的科技創新和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追趕機遇。與創新式發展相匹配的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正在加速向亞太地區移動,全球科創中心正呈現由歐美向亞太轉移的趨勢。立足本國,面向全球,我國如何把握機遇建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項重大課題和艱巨使命。
從世界范圍內的實踐來看,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模式多種多樣。其中,美國硅谷、英國劍橋、以色列特拉維夫等地區依托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和高科技企業,集成世界頂級研發資源,逐步形成以科技成果輸出為主的發展模式;紐約、東京、倫敦等城市,則將一流的科創活動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動力,依托交通、信息、金融、人才等區位優勢,吸引跨國公司在當地布局全球創新鏈和產業鏈,是較為典型的匯聚型發展模式;另有一些城市和地區,如慕尼黑、新加坡,立足完善的制造體系和優良的產業生態,高效率、高成功率地推進最新科技成果在當地實現產業化,打造成果轉化型的“后向”發展模式。
從科技創新中心成長階段來看,處于成長初期的科創中心大多屬于政府驅動主導型,成熟期的科創中心多屬于市場驅動主導型。例如,硅谷和波士頓早期的發展驅動力主要來自大學和政府,后期已進入市場驅動階段,而一些傳統經濟中心城市在向科技創新中心轉型的過程中,其初始動力也主要來自政府,如紐約和倫敦。很多地區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具備了全球科創中心的基本資源要素稟賦,但大多數并沒有成為全球科創中心。這說明,資源要素的堆積并不是全球科創中心的充分條件。每一個成功的全球科創中心都有著獨特的創新生態系統,而其中一些共同因素是它們成功的必要條件,諸如,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與完善的保障支持系統,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源頭作用,高水平的產學研協同區域創新生態,引進和培育創新型企業并形成集聚效應,高度國際化的開放式創新,等等。
科技創新中心的能級預示著所在國家在世界分工體系中所能達到的最大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發展,明確指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2016年,國務院出臺《“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國科技、經濟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為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例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3大城市群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和最具創新活力的核心地區,都提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并出臺了科創中心建設規劃與方案。日前,科技部印發《關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暫行)》,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設若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與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有力支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在構建全球科創中心的競爭中后發優勢明顯,面向未來,建設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既是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各地實現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一項涉及面廣、關系全局的系統工程,需要謀劃長遠、合理布局、有序推進。
鑒于此,本期策劃聚焦“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特別邀請專家圍繞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要素、創新生態、發展方向、建設思路等方面探討中國之路,既有理論的梳理總結,更有實踐的考量建議,既有國際經驗的歸納,又有未來發展的指向,敬請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