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明
摘 要:1996-2018年,印尼頻繁針對中國商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不僅立案數量多,涉案產品廣而且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比例高。中國已經成為印尼反傾銷調查最大目標國,鋼鐵產品是印尼反傾銷調查最大目標產品,而且印尼對華反傾銷調查均是以征收反傾銷稅結案的。由此看,印尼對華反傾銷的頻率和力度均較大。基于此,中國政府應該在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的框架下加強與東盟、印尼就貿易救濟問題進行談判和溝通,適時發起對印尼的反傾銷調查以形成遏制之勢;中國企業應該積極應訴并利用好價格承諾規則,改變對印尼產品出口結構與策略。
關鍵詞:印尼;反傾銷調查;反傾銷措施;反傾銷稅;價格承諾
一直以來,學界及實務屆多傾向于關注歐美發達國家對華反傾銷。實際上,發展中經濟體對華反傾銷一點也不比發達國家少,甚至是更多。按照WTO 網站(http://www.wto.org)和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案件數據庫(http://www.cacs.gov.cn)的統計看,當前對華發起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印尼位于第五位。可見,我們在關注歐美發達國家對華反傾銷的同時,也需要關注發展中經濟體對華反傾銷的現狀及特征。印尼自從1996年9月發起第一例對華反傾銷調查以來,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對華反傾銷發起國。從1996年至今,印尼不僅將中國作為反傾銷的首要國家,也是東盟10國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及升級版生效以來,印尼對華反傾銷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強化之勢。中國作為東盟主要貿易伙伴,印尼頻繁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對兩國經貿關系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一、印度尼西亞對華反傾銷的現狀
(一)案件數量
按照WTO 網站(http://www.wto.org)和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案件數據庫(http://www.cacs.gov.cn)的統計顯示,1996-2018年間,印尼對華發起了32起反傾銷案件調查,其中有24起案件以實施反傾銷措施結案,分別占到了印尼同時期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總數的25.8%及實施反傾銷措施案件總數的占32.4%。在這23年時間內,印尼針對全球22個國家或地區發起了124起反傾銷案件調查及對19個國家或地區的74起案件實施了最后的反傾銷措施,從數據和比例上看,中國無疑是遭遇反傾銷調查及被實施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在印尼發起反傾銷調查前5大目標中,中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及被實施反傾銷措施的遠遠超過其他4大目標。從年份上看,2013、2005年是印尼對華發起反傾銷案件最多的2年,分別達到4起,4起案件均被最后裁定實施反傾銷措施。
(二)涉案產品
印尼對華發起反傾銷案件共涉及到6個類型的商品,包括鋼鐵產品12起、化工產品6起、紡織品6起、食品3起、藥品2起、陶瓷3起。其中鋼鐵產品是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產品,其比例達到了37.5%。從執行率上看(即采取反傾銷措施案件占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的比例),食品、陶瓷和藥品等三大類產品的為100%,對鋼鐵產品執行率為75%,對紡織品執行率為66.7%,對化工產品執行率為50%。
(三)實施結果
印尼針對中國發起的32起反傾銷調查案件當中,其中24起案件最后被實施了反傾銷措施,7起案件沒有被實施反傾銷措施而結案,另還有1起案件正處于調查之中,尚未作出裁決結果。在被實施了反傾銷措施的24起案件中,有14起案件因為反傾銷措施期限屆滿而結案;此外10起案件還處于反傾銷措施實施當中。這10起案件中,有3起案件是因為反傾銷措施未屆滿處于執行中;另7起案件因被印尼主管部門延長了反傾銷措施的執行期而處于執行中。從這24起案件實施反傾銷措施的形式看,全部采取了單一征收反傾銷稅,其中2012年的陶瓷餐具案件,中國全部涉案企業被征收97%的反傾銷稅,是執行稅率最高的案件。沒有任何一起案件以價格承諾措施作為處理結果的。從這個角度看,印尼針對中國商品實施反傾銷措施的程度是較重的。
另外7起案件沒有被實施反傾銷措施,其中1起案件被裁定為不構成傾銷行為;1起案件被裁定為對印尼國內相關產業不構成傷害;1起案件被裁定印尼國內市場上同類產品價格與中國產品出口沒有必然關系;2起案件被裁定為損害行為與中國商品傾銷沒有因果關系;還有2起案件被印尼反傾銷管理部門認為,如果對涉案中國企業征收反傾銷稅不符合印尼國家整體利益,按照撤案處理。
二、印度尼西亞對華反傾銷的特征及其成因
(一)中國是印尼發起反傾銷的最大目標國
1.中國對印尼出口貿易額及順差額在不斷增長。在1995年的時候,中國對印尼出口額僅為14.36億美元,到2018年已經飆升到480.5億美元,20多年時間內增長了33.4倍。在貿易增長的同時,中國對印尼的貿易順差也從1995年的6.41億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200.2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印尼進口第一來源國和貿易逆差最大國,與印尼其他的主要貿易伙伴相比,印尼對華逆差額增加幅度最大。從實踐中看,如果一個經濟體對另一經濟體出口不斷增加導致兩個經濟體之間的逆差額日漸增多,處于逆差的一方就會用貿易救濟手段來縮小逆差數額。顯然,中國對印尼出口不斷擴大且印尼貿易逆差也在不斷擴大,直接造成了印尼對中國商品頻頻發起反傾銷調查。
2.兩國主要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因兩國產業結構的差異,中國對其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工業品,如鋼鐵、機電、化工、塑膠等產品;而印尼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則主要是能源、礦產資源產品及初級農產品等。這種產業間的貿易模式,加上中國在制造業中的優勢地位,使得中國自印尼進口的產品具有較強的替代性,而中國出口到印尼市場上的工業品具有較強的價格優勢,從而導致印尼產業結構調整受到一定沖擊,繼而引發了其頻頻對華產品反傾銷調查。
3.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影響。印尼從1995-2004年之間承認中國是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國家,而從2004年至今,印尼則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此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印尼往往會采取替代國的計算方法,用印度、墨西哥和韓國等國家的同類產品生產成本來衡量中國出口到印尼市場上的價格,而這些國家人力資源成本高,同類產品價格往往會高于中國產品,進而導致中國產品很容易被裁定為傾銷。
2.擴大中國對印尼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涉及行業的直接投資。中國企業要繞開貿易壁壘,就必須要加大對這些敏感行業的直接投資力度。印尼有豐富的鐵礦石及各類礦產資源,人口眾多且勞動力價格低,中國鋼鐵、化工等企業應該直接擴大對印直接投資,既可以繞開貿易壁壘,又可以間接擴大出口市場。而中國鋼鐵、化工等行業產能過剩明顯,化解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擴大對外直接投資。中國鋼鐵、化工等企業應該積極“走出去”,以合資、獨資、合作及并購等方式擴大在印尼的投資,進而實現優勢互補,避開貿易救濟調查。
(三)中國企業應該積極應訴,利用好價格承諾規則
中國相關企業應該重視印尼反傾銷調查問題,深入研究印尼反傾銷法律法規及操作程序,明確其反傾銷實施機制及模式。一旦中國商品被印尼主管部門以反傾銷立案調查的,中國相關企業應該按照《WTO反傾銷協議》及印尼國內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應訴。按照《WTO反傾銷協議》,只要是應訴國企業主動應訴,加強與發起國相關部門的談判和磋商,反傾銷措施并不一定必然實施。不僅如此,即便是已經實施了反傾銷措施的案件,只要企業主動應訴并加強談判,也可以延長復審期或是降低反傾銷稅的稅率。此外,印尼對華反傾銷調查還與政治因素密切相關,2013、2014年有2起反傾銷案件被印尼主管部門裁定,征收反傾銷稅不符合印尼國家利益,按照撤案處理。由此看,中國涉案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新動向,積極應訴并游說各方,特別是上下游產業的企業及消費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國家利益條款來避免實施反傾銷措施。對于明顯歧視中國商品的反傾銷調查,在必要的情況下,在中國政府的協助下,還可以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來保護自身合法利益。中國企業在應訴過程中,特別是在被裁定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之際,要與印尼主管部門談判,承諾提高出口價格或停止現行出口價格,游說印尼反傾銷主管部門終止調查或是裁定免征反傾銷稅。
(四)中國要適時加強對印尼的反傾銷調查,以求達到反向遏制
1996-2018年,中國對印尼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案件一共6起,而且這6起案件均發生于2010年之前。其中,4起案件均被商務部裁定對中國相關企業并不造成沖擊,未實施反傾銷措施,2起案件實施反傾銷措施,分別征收1-15.3%和2.3-18.9%的反傾銷稅,實施期限為3年。這與印尼對華反傾銷態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國際反傾銷實踐表明,一國對另一國發起反傾銷調查可以遏制其發起反傾銷調查行為。基于反制原理,中國要在印尼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調查之際適時發起對印尼輸華產品的反傾銷調查,起到遏制效應。雖然中國和印尼建交較早,但自從印尼1965年排華事件后,兩國政治關系中斷了25年,直到1990年才恢復,雙邊經貿關系才得以發展。到2006年雙邊貿易還沒有突破100億美元。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中國對印尼的經貿政策是在穩定兩國經貿關系的基礎上為中國產品擴大出口規模以穩定東南亞市場,使得中國對印尼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不多。
但如今印尼已經成為東南亞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是印尼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以及非油氣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雙方貿易依存度不斷增強。近些年來,印尼對華出口的部分產品特別是植物油脂、紙漿、紙張及生鮮農產品等已經對我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了沖擊。因此中國政府在決定對印尼反傾銷調查之前,要加強對印尼對華出口產品的數量及價格監控,確定有無傾銷行為,進而著手立案。當然,對印尼發起反傾銷調查并不意味著要實施反傾銷措施,但可以通過立案調查對印尼形成威懾,從而遏制其頻繁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
參考文獻:
[1] 鄭昊慶.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D].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9.
[2] 王素. 印尼貿易數據[J]. 進出口經理人,2019(4):56-57.
[3] 劉勝,胡安琪.印尼外資政策變化及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J].東南亞研究,2019(2):122-138.
[4] 孫曉華,鄭輝. 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模式:國際比較及借鑒[J].經濟學家,2019(11):104-112.
[5] 吳崇伯,姚云貴. 東盟的“再工業化”:政策、優勢及挑戰[J].東南亞研究,2019(4):50-71.
[6] 藍天,毛明月. 國際緣何對華反傾銷?——基于面板負二項回歸的多樣化動因分析[J]. 南開經濟研究,2019(2):25-41.
[7] 周健. 中國對外反傾銷影響因素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