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新平



摘 要:近年來水產品出口遭通報批次居高不下,國內水產品行業是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重災區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面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時,首先水產品出口貿易企業必須及時掌握精準的國際標準,把握世界前沿動態信息,提升國際核心競爭力;其次主動抓住機遇,靈活地應用WTO規則,強化不同領域和行業之間的協作,增強行業內部國際化標準;最后生態認證是技術貿易壁壘中慣用的手段,中國水產品行業積極地通過生態認證,增強中國對外貿易能力。
關鍵詞:水產品;出口貿易;技術性貿易壁壘;生態認證
當前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增長迅速,截止2018年其出口額達208.64億美元??紤]到全球經濟仍處于調整期、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長、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上升等因素影響。特別是日本取消了我國進口特惠關稅政策,加之技術性貿易壁壘,因而從整體來看,我國的水產品貿易發展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對此,我們應辯證、客觀地對待,積極解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挑戰,并從多元化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中國水產品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特點
(一)中國水產品出口遭通報批次居高不下
根據WTO官網信息:日本對于來自中國進口的各類水產品適用的簡單平均最惠國稅率基本低于15%,可以認為是沒有采取關稅高峰手段,但是韓國對于來自中國進口的水產品使用關稅高峰手段較為明顯。近年來,美日等國不斷加強的貿易規范,使得中國水產品的出口連連遭受通報,進而限制了中國水產品的出口量額。
由圖1可以明顯看出,通過對2017年和2018年各個出口市場對中國水產品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情況統計,中國出口水產品的四個主要國際市場在2018年的通報批次均有上升,尤其是歐盟與美國的通報批次分別達到57批次和236批次。由此可見,被通報的水產品均或多或少受到該國家或組織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但也不可否認存在中國水產品檢驗檢疫不達標的情形。因而,中國應針對性地對該國家或組織所頒布的貿易壁壘措施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提升自身的水產品出口質量。
(二)水產品行業是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重災區之一
根據2018年中國出口農食產品類被扣留或召回數據分析: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對中國出口產品扣留或者召回的批次最多,占中國出口農食產品類被扣留和召回總量的46.21%;其次是韓國農林部國立獸醫科學檢疫院,對中國出口農食產品類被扣留或召回總量占15.24%和9.36%;加拿大檢驗署對中國出口農食產品類被扣留和召回的總量最少,為1.44%;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扣留和召回總量占比16.28%;日本厚生勞動省對中國農食產品類被扣留或召回總量占比11.47%。根據2018年中國出口農食產品類到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以及加拿大五大市場,扣留或者召回的總次數高達464次,其中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對中國出口水產品以及相關制品的扣留或者召回批次144次,占據總批次的31.03%,根據數據反映,中國水產品行業是貿易出口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重災區之一。
(三)中國水產品遭遇技術貿易壁壘主要由未達標準居多
由表1可知,魚類水產品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為144批次和153批次,所占的比重也由8.89%升至10.99%。中國被扣留或者召回的蝦類水產品,在2018年呈現增長的趨勢。在2017年蝦類水產品扣留或者召回31批次,到2018年蝦類水產品被扣留或者召回總計69批次,由2017年增加批次基礎上翻一倍。蟹類水產品扣留或者召回的次數增加21倍,被扣留或者召回的次數迅速提升。但是,海草及藻類、貝類產品被扣留或者召回的批次,相比較往年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從國外扣留和召回中國出口農食產品類的情況分析報告中,按水產品受他國扣留的具體情況來看,將水產品進行分類:魚產品,其他水產品,蝦產品、水產制品、蟹產品、貝產品、海草及藻,按照其扣留情況的不同,中國水產品遭遇技術貿易壁壘,主要原因未達到貿易對象國市場準入的標準。據數據分析品質不合格被扣留或者召回的水產品155批次,微生物污染被扣留或者召回的水產品64批次,農獸殘留不合格扣留和召回的水產品77批次,非食用添加物不合格被扣留和召回的水產品20批次,由這四類因素導致的中國水產品被扣留或召回總比例高達19.52%。
二、中國水產品出口面對技術壁壘的原因分析
(一)發達國家技術壁壘相關政策法規嚴厲
從受影響的幅度來看,除了對美國、加拿大等傳統出口市場的影響幅度有所減緩或持平外,中國水產品對歐盟、韓國、澳大利亞、東盟的出口影響幅度明顯上升,分別增長了4.75%、4.40%、2.56%、0.13%。從技術性貿易壁壘所造成的直接損失來看,2017年中國水產品在歐洲市場上的損失達到了19.62億元,首次超過美國高居各個國際市場的首位。此外,中國企業在新興市場上的損失也明顯增強,特別是在拉美市場,較上一年來說損失額的占比增加了近2倍。近年來,西方國家不斷提高對中國出口水產品的要求,檢測檢驗的項目不斷增多,質量要求更加嚴苛,法規條約更是五花八門。日本、韓國是中國水產品重要的出口大國,可他們也是相對于其他市場國家而言對中國水產品出口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法規種類最多的兩國,這嚴重制約了中國水產品的出口貿易發展。
(二)中國水產品品牌創建不足
根據數據統計:自從2014年至2018年,中國水產品質量與數量方面亟需提升,在2014年中國水產品品牌擁有4個,主要的出口國家集中在韓國、日本以及東盟等國;在2015年到2016年,中國水產品品牌數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提升到10個,整體的數量實現了兩倍的跨越式增加,期間一方面由于中國的水產品價格較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得到空前的發展,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但是在2017年到2018年由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導致水產品的品牌并沒有得到較好的市場發展環境,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截止到2018年中國水產品的品牌數量提升到13個,尤其是從2017年到2018年水產品品牌數量僅僅增加一個。
中國水產品在2016年至2017年主要的銷售市場集中在日本、美國、韓國以及歐盟,占中國水產品對外出口比重的六成以上,東盟、香港與臺灣僅僅占據20%左右的比例,這種集中的市場占比,肯定會導致中國水產品行業的不健康發展,甚至會影響水產品在世界市場中的格局。與此同時,中國水產品對外出口的結構單一,主要的影響因素在于水產品養殖行業的結構不合理,一大批的新生的水產品養殖企業,沒有充分地研究市場的需求,盲目地追隨其他的成功企業,增加中國水產品對外貿易的風險,降低了中國對外貿易的水產品的優勢。另外,對于水產品的深加工相對匱乏,導致水產品出口時沒有額外的附加值,僅僅停留在原始的原材料的出口,但是沒有獲得較高的利潤收入,以至于水產品依舊停留在原始的階段,以惡化水質的代價獲得廉價的收入。
(三)水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更加嚴格
所謂技術貿易壁壘,即通過技術壁壘抬高價格、限制出口,以保護本國經濟發展。目前在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壁壘是限制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的最常見手段。中國是全球水產品出口第一大國,也是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近年來,發達國家在水產品貿易的主導優勢增加,給中國出口企業的國外發展增加了門檻。無獨有偶,在近期內中國水產品出口的四大出口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水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例如:在2016年12月,日本召開第183次進口食品檢驗促進會,提出對魚蝦貝類增加滅藻醌殘留標準,并對所有水產品提高了殘留限量標準。2017年6月,韓國提高了水產品進口的重金融、激素、藥殘、有害物質殘留許可基準等。2017年12月歐盟通過了訂定水產品標示的義務,提出任何不遵從歐盟標示規定的情況,產品將遭歐盟拒收,進而影響出口國的工作機會和地方經濟。2018年1月,美國提出《進口水產品安全標準法》,加強進口水產品監管力度、提高檢測標準。總體而言,國際社會愈加重視貿易與環境的關系,生態標簽問題已成為潛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給中國水產品出口行業發展造成嚴峻的形勢。
(四)水產企業破產倒閉
由于中國水產品面臨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其他沿海國家不斷地豐富自己水產品的結構,中國水產品企業頻繁地遭遇貿易保護主義的伏擊,使得大量的中小水產品企業面臨破產或者正在申請破產,大量的行業人才開始轉行或者踏出國門,國內水產品行業的良性競爭缺乏,質量開始出現下降。在2013年7月,日本的鰻魚節中國的水產品行業的鰻魚反而出現銷售業績下跌的現象,其中僅僅在7月份,中國鰻魚的銷售就出現55%的下降,8月持續地惡化,下跌至63%,在9月時廣東與福建的36條鰻魚生產線被迫停產,較多的一批鰻魚生產的水產企業開始走向破產,導致中小企業與大量的職工開始失職。僅僅中國水產品對歐盟的出口貿易,就已經涉及近8萬人,涉及的水產品養殖戶已經達到15萬人,歐盟近些年對中國水產品技術貿易壁壘的嚴厲程度已經在不斷地加大,導致中國水產品養殖戶的倒閉在不斷地加速,沿海地區的水產品養殖戶的生活非常困難。
三、中國水產品出口面對技術壁壘的解決措施
(一)提高中國水產品質量,創造中國水產品品牌
在解決和面對水產品出口技術貿易壁壘時,關鍵在于持續不斷地降低水產品當中藥物殘留,努力向國際前沿標準靠攏,增強水產品的安全系數,確保水產品質量,應該采取以下方面:第一、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資金,研究和掌握國際前沿水產品安全檢測標準,努力提升中國水產品的質量,嚴格地對出口水產品標準進行把關,確保水產品質量與標準符合國際先進要求;第二、整合現有資源對水產品生產進行標準化,擴大水產品健康養殖的技術,努力推廣無公害水產品品種,發展綠色水產品產業,增強有機水產品生產能力,打造綠色產業鏈;第三、在持續不斷推進中國水產品生產與加工質量過程中,既要嚴把質量關,同時也要努力宣傳中國一流的品牌,擴大中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口碑。
(二)實施“標準化”戰略,建立完善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
新時期中國現代化農業發展要求高質量、高標準,農業生產實現標準化。漁業應當推行標準化生產,推行標準化必須要將傳統漁業生產的經驗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標準。成立專門的領導部門負責和指導漁業生產規范化,嚴格對漁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動態化監控,追求效益最優。漁業現代化標準化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第一、中國水產品以及副產品明確等級衡量;第二、水產品種苗、親魚等品種以及生產資料必須要采用國際標準;第三、水產捕撈、養殖操作技術必須要量化、規范化,大面積地推廣;第四、水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包裝、冷凍、保鮮、運輸、標示必須要實現統一化,符合國際水產標準,嚴格執行生產標準;第五、嚴格地落實檢測技術標準,對漁業作業水域的環境、水質、生物樣本科學檢測。實現傳統漁業與現代技術結合,推動中國漁業現代化、標準化發展,體現漁業擴大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的內在要求,符合中國水產品對外貿易應對技術貿易挑戰的需求所在。
(三)充分利用TBT協議應對國外歧視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中國水產品在對外貿易中,遭遇歧視性技術貿易壁壘時,企業與組織配合政府積極地通過多邊貿易TBT協議提起訴訟。在發生歧視性技術貿易壁壘現象時,中國水產品企業完全可以根據TBT協議對此提出抗辯。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快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發揮政府部門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充分地利用TBT協議和SPS協議向中國水產品企業提供技術標準、法規信息幫助,避免中國貿易水產品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合理地保護中國水產品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發展。
(四)以信息為依托,建立水產業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
在信息時代,中國政府與水產品出口企業相互配合,依托互聯網構建水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在信息為主的時代,擁有完整并且精準的信息是商品出口成功的關鍵影響因素,是突破TBT的基礎,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經常性地修改標準與法規,所以密切地掌握和關注國外標準的動向,及時地獲取完整準確的信息是至關重要的。當今世界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格外地重視貿易伙伴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研究與跟蹤,部分國家初步構建起成熟的預警機制,通過研究貿易伙伴的標準、技術、法規,指派專門的機構搜集標準化和認證工作的詳細情報。因此,中國政府部門與水產品企業相互配合,積極地探討依賴互聯網建立水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實現相關機構長期駐守貿易伙伴國,定期地收集、整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最近動態,積極向中國水產品出口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幫助中國水產品企業在貿易戰中獲得主動權。
參考文獻:
[1] 高潔, 張海洋. 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J]. 特區經濟, 2018(12):127- 129.
[2] 盧昆, 劉聰, 劉慧迪, et al. 中國水產品對外貿易特征及其未來發展[J]. 中國漁業經濟, 2018(4):78-85.
[3] 包特力根白乙, 陸佳琦. 中國對日本水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研究[J]. 世界農業, 2017(2):107-114.
[4] 王佳迪, 蔣科技, 王健, 等. 中國水產品國際貿易格局及競爭力評價[J]. 中國漁業經濟, 2019(1):54-63.
[5] 曾小平. 中國水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及改善路徑[J]. 對外經貿實務, 2015(1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