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秦巖 張敏
摘 要:推行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是反腐敗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目前的腐敗問題多發、易發,反腐形式依然嚴峻,群眾對這一制度的呼聲也很高。出臺這項制度的障礙主要有官員的抵觸心理、沒有法律法規的支撐、相關的配套制度不健全、官員的隱私權和公眾的知情權之間也存在較大沖突等。黨和政府自身的改革中一定要把它作為切入點,抓住建立實施這一制度的機遇,攻克面臨的阻力,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引導公務員廉潔從政和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起到了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財產申報申報;財產公示;官員;公職人員
一、我國推行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的障礙分析
(一)受約束群體對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抵觸心理
抵觸心理廣泛存在,首先是受到一些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自古就有“錢財不要外露”的思想,相當一部分官員認為家庭財產是個人隱私,不應該公之于眾。 其次就是“官本位”思想。中國歷史上愛稱官員為官老爺,這些人只認識到自己手中握有大權,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反而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強烈抵制監督。官員職位越高意味著權力越大,就會對財產申報公示制度有更強的抵觸心理。已經貪污腐化了的官員尤其抵制這一制度,因為這會觸及到他們的非法利益。即使沒有腐敗、違紀的官員也不大愿意接受財產公示,一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兩級分化也越來越明顯,社會上不少人存在著仇富、仇官心理。公示的財產如果超出了老百姓的預期,就有可能給家人和自身帶來不安全因素。二是由于社會信用體系還沒有建立完善,合法所得與非法收入不能夠清楚辨別,官員的個人收入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收入也不能清楚辨別。
(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會引發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
官員的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之間不平衡就是通常所說的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是指。按照法律規定,公民享有隱私權,隱私權是與個人的私生活有關的、不存在于公開范圍內的和不被打擾的自由。官員的另一重身份是公民,理應享有隱私權,如果把官員的財產收入以及他的家庭成員的財產收入看作隱私,公示就是對公民隱私的侵犯。但從另外一方面看,固然公民的隱私權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但公眾也享有知情權。公眾的知情權是指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與權力,公民了解官員財產收入的權力屬于知政權的一種,就是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了解國家機關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活動及資料背景和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的權力。
(三)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的相關配套制度不健全
(1)公務員工資制度
自2006年我國公務員開始實行新的工資制度,主要包括四項:基本工資、津貼、補貼還有獎金。公務員的基本工資國家是有統一標準的,主要是依照職務和級別,但是公務員享有地區的邊遠艱苦地區津貼、附加津貼、崗位津貼以及住房、醫療等補助等,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因為標準的不統一,省際、行業、職級之間的收入差距在不斷地擴大,再加上攀比心理,更加容易導致權力尋租,獲取違法收入。一些地區和部門就會想盡辦法籌集預算外的經費,個人也會想方設法升官以達到發財的目的。而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若公示一定級別的官員財產,會使基層公務員產生失衡心理。
(2)個人信用制度
第一,我國初步建立了個人信用制度。個人能夠提供的證明自己信用的文件寥寥無幾,一般只有身份證、戶口和個人人事檔案,而且這些信息分布于派出所、街道辦、學校、工作單位、銀行等機構。我國目前還存在著身份證、檔案等造假的情況,就很難建立完善的個人信息庫。第二,雖然已經展開個人信用評估工作,但是缺少權威的評估機構和完善的評估體系,官員申報的財產真實性無法確定。第三,信用立法不及時,信用信息一般都是封鎖的,信用機構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就比較困難。
(3)金融實名制度
根據國務院2000年3月1日發布的《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從2000年4月1日起,我國個人存款賬戶實行實名制。儲蓄存款實名制是指存款人在金融機構開設賬戶時必須采用真實姓名的一種金融監管制度。[1]但是在這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實名制的執行并不是很理想,金融實名制目前還覆蓋不了現金交易,其原因包括認識水平、宣傳方式、信貸沖擊、洗黑錢等。
(四)我國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的立法缺陷
我國《公務員法》對財產申報公示還沒有做出明確規定。近年我國在財產申報方面的規定只有有兩個,其中第一個是在2001年6月15日由中央紀委、中共中央組織部聯合發布的《關于省部級現職領導干部報告家庭財產的規定(試行)》;第二個是在2010年7月11日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聯合發布的《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這兩個規定都只是對財產的報告。
二、完善我國公務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的對策
(一)完善我國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相關法律
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的嚴格實施只能依靠憲法或法律,規則上升為法律才能具有權威性,有統一標準、規范、樣式和方向,從而減少官員在財產申報公示心理上的阻礙,端正官員態度。目前,我國有些地區的黨政機關內部出臺了一些官員財產申報公示的規范,但要讓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成為反腐的利器,就必須加快出臺具有系統性、約束力的法律。
完善與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相關的法律。與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相關的法律有很多,以《刑法》和《公務員法》為例。應該將《公務員法》做出修訂,將公務員的財產申報公示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并成為公務員任用、提升的關鍵。在《刑法》中應當增設關于“官員由于謊報、瞞報、漏報、拒不申報公示大額違法收入,從而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罪名,并依據具體情況做出刑罰。
(二)完善與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相關的配套制度
與官員財產申報制度不完善的相關配套制度曾經被一些學者單為是取得防腐成效的最大障礙。減輕官員的擔憂,不能只靠官員自身的自覺和誠實。建立起與之相關的配套制度,可以精確地掌握官員的財產變化和隱藏的財產以及違法收入的來源。從現在的形勢來看,完善與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相關的配套制度刻不容緩。加快完善信用卡體系完善、金融實名制完善和公務員工資制度。
(三)促使申報公示對象樹立正確的隱私觀
官員的隱私權與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之間存在著一定矛盾。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是國際上大多數國家所遵循的,官員是有隱私的,但他們的隱私不具有絕對意義,因為他們手中握有公權力,公權力是容易被私用的。“權力導致腐敗, 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如果權力沒有約束, 結果必然是這樣。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 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 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2]缺少監督的權力肯定會存在腐敗隱患,因此需要公民的監督。而且人天生就有對金錢的貪欲,沒有較強的自制力是難以抵擋誘惑的,對官員來說,財產隱私較之于私人信件、聊天記錄、個人行蹤等并不是最私密的,向社會公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四)營造清廉的文化氛圍
廉政文化教育具有促進官員自覺遵守和執行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的作用。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廉政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應被重視,更該為當代社會所運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建立起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但是一些清正廉潔的官員會主動向朝廷申報自己的私人財產。第一位主動申報自己財產的是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他在給劉禪的奏章中主動公開了自己的財產,說:“自己有桑樹八百株,有15頃不是很肥沃的田,自己在外都是靠俸祿花費,沒有其他任何獲取收入的途徑,等我死的時候,一定不會有多余的錢財,絕不會辜負陛下您的。”等到他去世的時候事實也正如他所說,諸葛亮為官的一生絕對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公務員尤其是官員作為人民的代表,他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官員應該向全社會公開財產,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質疑和評價。
參考文獻
[1] 趙虹南.關于儲蓄實名制引發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0(07):129-134.
[2]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文章為西安工程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思政課培育大學生核心素養教學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19JGYB14,負責人:張敏。
作者簡介:譚秦巖,女,陜西寶雞人,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敏,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