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時代背景、高職學生的受教育需求與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出發,闡釋了高職院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也由此引出,在新媒體時代下如何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的問題。筆者從四個方面探索了如何做到保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質量,從而促進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新媒體真正達到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的目的。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方向
隨著我國各行各業的飛速發展,社會上對于各類人才的需求亦同步激增;據某教育網站數據顯示,每年的新增勞動力中,10個人當中就有7個人畢業于職業院校。如今,我國是職教體系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的高職教育也正處于飛速發展中。但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視技能、專業上的職業教育而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現象。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這一點尤其需要被重視。高職院校雖然有區別于傳統的高等本科院校,但依然屬于我國高等教育院校中的一部分,而校園文化的建設水平正是一所高等院校除了教學質量之外最閃亮的招牌。如何從全國數百所高職院校中脫穎而出、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就務必要在高速發展職業專業教育的同時,大力提升校園文化建設軟實力,增強校園文化吸引力,才能真正培養出素質全面、真正適應現階段社會崗位要求的高水平人才。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全球已步入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的主體——高職學生,正是最容易接收各式新媒體所傳輸的大量龐雜訊息的群體。互聯網訊息良莠不齊,難以甄別;如果缺乏適當的引導和篩選,極易誤導學生。在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務必要摸清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確保能夠潛移默化地為學生們營造正能量的文化氛圍。如何做到?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堅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即使在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也依然要堅持從學校實際出發,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教育學生牢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并將其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搞好意識形態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將助力學生追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始終以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新工匠為主要宗旨和任務。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開展多種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創新活動形式,再借助新媒體、新科技等方式、手段進行正面傳播,既可豐富校園文化內容,又能提升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二、增強師生媒介素養、提升新媒體信息甄別能力
媒介素養的定義大致可以理解為人們對各種媒介所傳遞信息的理解、判斷和分析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和素養。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在龐雜的信息中挑選出積極向上、健康有益且能促進學生成長的信息?這就需要形成相應的媒介素養,而它并非天生具備,而是要經過專門學習才能獲得。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參與者,所以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不光是學生需要增強媒介素養,教師也一樣需要增強。教師由于具有一定的學識基礎和社會閱歷,媒介素養的提升相對來說渠道較多,例如可以通過繼續教育培訓進行提升,通過互聯網查找資料自學等。但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就需要學校加以引導和教育了。
目前,以互聯網、智能手機為載體的新媒體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形成了一些以單純感官刺激為主、對受眾的理解力要求較低的流行文化。例如所謂“網紅”進行網絡直播賺取打賞賞金,導致高職學生誤以為成為“網紅”便無需上學,通過網絡直播便可走上人生巔峰……這些文化滲入校園,對廣大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再加上如今新媒體無處不在,很多高職學生已經開始嘗試涉獵自媒體運營(開啟個人信息公眾平臺),高職院校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教育迫在眉睫。
所以高職院校要在日常課程教學外融入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素質教育課程,在培養學生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加強學生對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了解,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提高互聯網安全意識,讓學生明確區分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提升辨別信息的能力,形成文化審核能力,抵制落后的負面媒介信息,不受互聯網上西方個人主義與腐朽生活方式的影響,最終達到以新媒體作為工具、利用新媒體來創建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建設形式的目的。
三、利用新媒體平臺打造積極向上的校園青春文化
毛主席曾經說過“青年一代是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如今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多為95后及00后,是最能接受新鮮事物的一代。為了打造更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校園文化,高職院校要在創新校園文化形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積極打造朝氣蓬勃的校園氛圍上下功夫,從而達到通過校園文化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目的。
新媒體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平臺務必妥善利用,在平臺運營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和教師的指引作用。教師要始終給予方向性指導,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新媒體平臺:首先要做到在平臺上發布符合新時代青年大學生需求、能夠體現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精神風貌的校園青春文化。第二,還要積極發布高職學生喜聞樂見的健康的校園流行文化,例如天津職業大學學工部微信公眾平臺于2019年6月推出的“菁彩校園——職‘音你而唱” 主題系列推送,主要內容為校園學生歌手自己作詞改編、表達愛校之情的歌曲。該系列受到了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和討論,這樣的校園文化建設形式也正是符合青年大學生喜好的形式。新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首當其沖成為制造和傳播青春校園文化的系統和平臺,而青年學生又是傳播校園文化的主體,學校更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同時發揮監管和引導作用,積極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有利于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園文化氛圍,真正發揮高職院校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陣地作用。
四、架構合理的校園新媒體體系,提升優秀校園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如今,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目中校園文化的觀念、內容和傳播方式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新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要架構合理的校園新媒體體系,最少形成院、校兩級新媒體體系,以天津職業大學為例,各二級學院團總支有自己的院級新媒體平臺,學校學工部和團委則搭建了校級新媒體平臺,各級新媒體平臺歸屬校宣傳部統一監管。對于當今高職院校來說,最常用的新媒體平臺就是“兩微一端”,這也和高職學生們的日常使用習慣相統一。如此一來,高職院校一旦打造出符合學生需求、適合學生接受、契合學生興趣的校園文化活動時,便可通過合理的新媒體體系進行傳播。例如,天津職業大學于2019年5月打造的“心向祖國、青春踏歌”系列活動,各學院學生自主選擇心儀的歌曲獻唱五四百年紀念,并自行拍攝MV向祖國70周年華誕獻禮,最終十個二級學院的獻禮MV均通過各二級學院團總支微信平臺、校級學工部微信平臺、微博、學校官網進行傳播,通過互聯網輻射全校乃至天津市、全國。學生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優秀校園文化輻射和影響的受眾,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促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五、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平臺大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原有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和方式正在不斷演變,校園文化活動不再是模式化、應付式,而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不斷地接受篩選,形式老舊的、文化影響力不大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被學生不斷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傳播效果好、正面引導力強、形式新穎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新媒體技術已經是當前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發展手段,新媒體平臺也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在如今國家大力推動職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探索如何用新媒體來建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也正是提高學校文化軟實力、增強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是高職院校發展中的必走之路,也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務必要先從理念層面入手,堅持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向統一、融為一體;再加強師生對新媒體傳播的各類訊息的甄別能力,從而讓新媒體成為真正打造和傳播優秀校園文化的工具,真正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為高職院校培養新時代新工匠營造最優質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楊麗娟.信息公眾平臺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科技傳播,2019(09):123-124.
[2] 譚玉蘭.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新西部,2018(30):142-143.
[3] 張艷艷.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42):83-84.
作者簡介:袁曉瑢(1996.04- ),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現就職于天津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