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訊的發展,數據的大眾化,電子書籍、網上書店如春后雨筍,層出不窮,書成為大眾觸摸可及。書的傳播,以電子書與紙質書的形式,超越了時空,超越了傳統速度,讓人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沐浴著新的研究成果。內刊,相對于公開發行的刊物來說,不僅是個補充,也因它獨特的個性而獲得群體的關注,綻放著光彩。
一、內刊為輔,促進行業交流發展
刊物根據其發行對象(受眾)來劃分,分為內部刊物和公開發行兩種。在《2017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中指出,2017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130種,平均期印數13085萬冊,總印數24.92億冊;與上年相比,品種增長0.46%,平均期印數降低5.90%。若加上未公開出版發行的、具有內部刊號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高校圖書館等編輯出版的內刊,數據應該翻一倍。
內部刊物,簡單來說,是單位內部編輯發行的刊物,僅供兄弟單位交流,一般會有“內部資料,免費交流”等字樣。每個系統、組織單位,都有相關的行業行規、職業準則。比如文化館系統,有群眾文化宣傳、文藝創作等,一般由地名+文化/文藝,如《廈門文藝》《深圳文化》《常德文化》等等,或是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如《天一文化》《百花園》等,對行業間溝通信息、統一思想、塑造形象、傳播知識等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個地區組織的群文期刊發展論壇與期刊活動,對推動群文期刊整體質量的提升及發展,為各館辦刊物間搭建互相學習交流的平臺,使之更好地為當地文化建設服務,推進三館一站免費開放進程,成為各項公共文化服務的宣傳窗口、理論陣地及優秀作品的搖籃。
二、獨特魅力,使內刊極具生命力
在長期辦刊中,不管是各刊的風格,還是歷史積淀,都會逐漸形成獨特的魅力。這魅力,不僅是地域的、時代的,也是全民的。
1.年深日久,一脈相承
雜志的固定時間出版,不管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如欄目設定、紙張大小、頁碼等),從來是以延續性與穩定性的風格獲得讀者認可的?!稄B門文藝》是一本綜合性群眾文化季刊,屬福建省新聞出版局批準的內部資料性出版物(閩內資準字D第017號),由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主管,廈門市文化館主辦;創辦于1987年,至今已連續出刊131期(至2019年第4期),主要介紹、宣傳廈門市群眾文化,發表文學藝術、群眾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作品。
《廈門文藝》歷經兩位責任主編,一位是已退休的徐長波,一位是現任主編曾紀鑫,兩位主編風格各異,但都以繁榮廈門群眾文化為己任,在保持雜志一脈相承的基礎上,不斷調整,不斷有新的突破?!稄B門文藝》原名《廈門特區通俗文藝》,1987年創辦時為8開4版報紙;1990年改為16開本雜志,40個頁碼;2003年第3期更名為《廈門文藝》,并在內容、欄目、版式等方面進行全面調整,既注重行業性,也重視作者的參與性,更講究雜志的可讀性:為便于攜帶、閱覽與收藏,由16開本改為32開本,頁碼逐漸增至現在的160頁。
2.雅俗共賞,本地特色
一本雜志,如果沒有讀者,或者讀者不看,便失去了辦刊的意義?!稄B門文藝》講究可讀性,注重雅俗共賞,力爭文化、文學、藝術三結合,刊發的作品分三個版塊,包括群文研究、文學作品、小型舞臺藝術作品三種類型。辟有文化視野、文化論壇、文藝星座、藝術廣角、小說世界、散文叢林、詩情畫意、歌詞小輯、名人與廈門、閩南文化之旅、閩南民間文學、金鑼銅鼓、書海遨游、群文動態等固定欄目,
廈門市文化館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全市性的群眾文化理論研討會,群文研究類“文化論壇”欄目刊發的作品,便選自研討會論文,作者大多來自基層。論文反映基層最新群眾文化工作動態,展示時代風采;文學作品涉及小說、散文、詩歌、故事等眾多門類與體裁,以傳統性為主,可讀性強,比如小說有著曲折的情節及鮮明的人物性格;散文體裁眾多,包括面廣,除傳統意義的散文外,還包括雜文、小品文、游記、雜感、紀實、隨筆等,只要具備一定寫作水平的作者,都可以在這里一試身手;詩歌以發表清新明快、昂揚向上的傳統詩為主,兼發現代詩與古典詩詞;小型舞臺藝術作品“金鑼銅鼓”欄目,刊登話劇小品及地方曲藝作品等,這些作品專業性較強,讀者面窄,論文主要供群文工作者參考,話劇小品及地方曲藝則供演出使用。因此,其他欄目的文章,則盡可能地根據群眾文化工作特點,講究可讀性,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讀者。
雜志也強調專題性與新聞性,深度與廣度相結合,設置的重點欄目如文藝星座、名人與廈門、閩南文化之旅、閩南民間文學等,每期介紹本地突出的文藝人物,文化內涵豐富的風景名勝,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民情及歷史文化等,長期堅持,不僅獨具特色,且構成系列。比如封三“歷史的見證”,此前介紹本地文物,近幾年來逐一介紹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幾十冊刊物收藏在一起,廈門眾多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歷歷在目,資料性與系統性兼具。
3.立足本地,培養新秀
雜志的出現,有它的辦刊宗旨與理念,也有它的目標與方向。誠如《廈門文藝》,主要介紹、宣傳廈門本土文化及閩南文化(由廈門、泉州、漳州三地民眾共同創造的地域文化),適當介紹福建的八閩文化,同時關注具有全國性的文化人物及事件(如“文化視野”欄目)。作者以廈門業余作者為主,也有閩南地區、福建省及外省作者,且不乏全國名家,比如與封底配套的“藝術廣角”欄目,便不拘一格地介紹全國各地的畫家、書法家、攝影家及其藝術作品。
刊物發表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一般不向名家約稿,主要為廣大業余作者提供發表園地。話劇小品、相聲及地方曲藝如答嘴鼓、荷葉說唱等,成熟作者老去,新作者出現斷檔,本刊不斷發現、培養新人。特別是責任編輯莊敏瑩,作為一名本地人,她熟悉閩南文化,對答嘴鼓、荷葉說唱等以本地方言創作的作品精益求精,對重點作者大力扶持,形成了一個地方曲藝創作群體。在發表文學、藝術及文化類作品中,無形中《廈門文藝》團結、培養了大批業余作者,可謂老中青三結合,林良財、李啟宇、黃國清、宋永賢等等,既是刊物的忠實讀者,也是重要作者。
雜志還不定期舉辦業余作者座談會、組稿會等,充分調動新老作者的創作積極性,提高創作水平,《廈門文藝》發表的作品常被選刊及其他刊物轉載,如廈門業余作者林俊豪的小小說《愛情不像菠蘿甜》發表在《廈門文藝》2005年第4期后,入選《小小說選刊》2006年第7期。本刊“小說世界”欄目所發小說,常被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小說選刊》“全國報刊小說要目概覽”選登。
4.藝術普及,全民參與
讀書可以讓人獲得知識,讓思維活躍,讓心靈得到洗滌,讓智慧得到啟發,讓工作方式得以創新。藝術的普及,不僅是音樂、舞蹈、戲曲、攝影、美術等等的舞蹈實踐,也是對創作如文學、曲藝等的文字化。
在全民藝術普及的今天,文化館館辦刊物,既要關注群眾團體的藝術創作現狀,也適時關注時政熱點,刊發比較有影響力的時政熱點,使刊物集閱讀性、收藏性與資料性于一體。作為廈門市群眾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廈門文藝》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緊跟時代步伐,在群文工作的改革中起橋梁作用;與全國兄弟單位互通信息,交流經驗;為業余作者提供創作園地,培養各藝術門類的創作人才;在全市群眾文化工作的指導、輔導、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持之以恒,全民藝術普及
1.小島大文章,辦刊大氣象
眾多出版雜志中,在以讀者閱讀與互動為主的導讀型刊物流行的時代,廈門市文化館館辦群眾文化刊物《廈門文藝》,如一股清流,以堅持大文化格局下的辦刊理念,提倡“小島大文章,辦刊大氣象”,引入互聯網+數字化出版發布形式,早在2005年便開通了投稿電子郵箱,2009年開通微博,2003年第1期起制作發行雜志PDF電子版,進一步擴大雜志的宣傳面與影響力;展示群眾文化理論研究、創作成果,凝聚創作隊伍與讀者群,促進群眾文化繁榮發展,成為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2015年11月,由中國文化報社、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主辦的首屆全國“文化杯”文化(群藝)館群文期刊評選結果在重慶出爐,《廈門文藝》主編曾紀鑫榮獲優秀主編獎。我想,這個獎,既是對雜志堅持不懈、與眾不同的肯定,也是對主編曾紀鑫的肯定。2017年9月,在第二屆全國“文化杯”文化(群藝)館群文期刊評選中,本人也榮幸被評為優秀編輯獎。
2.多平臺多渠道,潤物細無聲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稄B門文藝》通過紙質、電子版、微博微信等閱讀數字平臺多渠道,將雜志的力量延伸觸角,向農村基層推廣數字平臺,使平臺涵蓋范圍由城鎮向農村擴展,向更廣的地方延伸。
編輯期刊,是一種經驗性的閱讀文化傳播,也更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文化館館辦刊物,雖然是用于交流的內部資料,但它以豐富的內容、較強的吸引力和可讀性、以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回饋社會。29年來,《廈門文藝》發表了大量優秀文藝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風格,受到多方人士的贊賞與鼓勵,本刊雅俗共賞,可讀性、系統性、收藏性兼備,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
(作者簡介:鄢新艷,女,湖北枝江人?,F任《廈門文藝》編輯、廈門市群眾文化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