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從整體上把握財政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邏輯關系,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用歷史的、動態的、全局的眼光認識山西,是山西財政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重要環節。加快推動新型財政支出模式的建立,發揮好財政對經濟轉型的基礎性、帶動性、保障性作用,對當前山西經濟的發展十分必要。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告誡我們從歷史學角度思考、領悟歷史,才能促成過去與現在無休止的對話。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探尋解決當下山西經濟問題的啟示性答案。運用歷史思維,不是要簡單地使用財政史料,而是要把歷史邏輯作為財政研究的重要方法論。充分了解山西省省情,將現實分析與歷史分析相結合,把省情放到國情,用歷史的、動態的、全局的眼光認識山西,是財政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基礎環節。
縱觀山西省經濟成長發展歷程,其與財政政策有著密切的關聯,按財政自由度可將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省資源型經濟的財政政策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 計劃經濟下建設型財政——資源型經濟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一窮二白”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形成經濟發展合力,實行以中央“集權”為核心、地方沒有財政主動性的體制。這個時期以國家財政支出支持山西經濟建設為主,如建國初期的重點項目建設以及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促使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快速向資源型煤炭產業轉移,不斷強化資源型產業,形成了以資源型產業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體系。
基于山西礦產資源豐富,儲量高且易于幵釆。山西資源型產業尤其是煤炭能源產業在發展前期能以較少的投資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在資本短缺的條件下,國家實行集權的財政體制,將地方財權集中于中央,由中央財政統一使用、統籌安排。山西資源型產業因為國家財政支持傾斜得到了較多的資金流,特別是煤炭等資源型產業,1950-1965年間,其財政投資總額占山西工業基本建設投資額的25%以上,其產值在山西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擴大。在國家財政助推下山西資源型經濟體系雛形得以快速形成。
第二階段:1978-2012市場經濟下的“公共財政”——資源型經濟發展
實行財政集權,我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國防體系,實現了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站穩了,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改革開放后,國家賦予地方政府主體發展地位,逐步放開地方財政自主權,搞活地方經濟。在這個條件下,地方各級政府擁有了運用財政手段調控本地區經濟的相對自主權。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確立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成了“分權”格局。市場化改革以后,通過分權,賦予地方和企業主體地位,即地方成為了一個利益主體、權力主體和責任主體;企業獨立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主發展。
“一煤獨大”的資源型經濟日益嚴重阻礙了山西經濟發展進程,山西經濟日漸落后于各地方政府主體,同時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漸嚴重。山西省通過財政資金撥款,設立?“產業發展資金”專戶,支持資源型污染型企業轉型發展,通過及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等項目,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能源基地全面轉型提供財政支持。 這個時期的財政稱之為“公共財政” 。
第三階段:2012-今 社會治理下的“現代財政”——資源型經濟轉型
進入新時代,財政要實現治權,即約束公權、保障民權,成為財政職能作用發揮的主要方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所有國家治理框架要素中財政居于基礎地位,財政制度是其他各類制度的基礎,支撐經濟政治社會各領域運行。
山西財政發展應當是推進良好治理的財政,能促進生產發展、環境友好、社會公平的財政。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是立足于山西省情、最大現實考慮的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舉措。如何運用財政“這只有形的手”發揮對能源革命發展引領作用將意義重大,對于立足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現實,破除“資源詛咒”,提高區域生產發展能力,降低收入分配差距,最終促進轄區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當前,山西省在形成財政治理體系的過程中存在審批效率低下、支出結構不合理、支出重點不明確等問題,為了形成科學、高效、結構合理的財政治理體系,應從以下三方面來構建財政支出的創新模式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第一,創新傳遞模式。傳遞創新指政府間信息傳遞系統或部門間傳遞媒介的創新。傳遞創新充分反映出公共意志的參與和政府發展的交互作用特質,雙方信息傳遞方式的優劣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政府管理能力和公共需求的滿足。
第二,創新支出結構。政府能力提高支出與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供給支出之間的比例要相得益彰,形成既能夠提高對資源型城市的基礎建設,服務于企業和居民生產生活之需要,又能推動政府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的財政支出結構。
第三,創新管理模式。從財政決策—資金撥付—使用監督這一支出流程,應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之需,能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最終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總之,從70年這個整體來看分為三個階段,用歷史的、動態的、全局的眼光認識山西,是山西財政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重要環節。只有加快推動新型財政支出模式的建立,發揮好財政對經濟轉型的基礎性、帶動性、保障性作用,才能讓山西這個傳統能源基地迸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