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媚英
潮州市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6公里,海島106個,轄區內有柘林灣和大埕灣兩大海灣,以及被列為國家對外開放一類口岸和對臺直航港口的潮州港。歷年來,在潮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潮州市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入海排污口底數不清、沿岸陸域水產養殖場養殖尾水和沿海鄉鎮市政污水直接排入海等較為突出的問題。
根據國家機構改革精神和地方機構改革具體部署,自2019年1月份開始,潮州市將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潮州市生態環境局,構建了陸海生態環境整體統籌管控的新格局。一年多來,為不斷加強近岸海域污染源頭防控,多管齊下打好海洋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陸海統籌、聯防聯治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主動作為、強力攻堅。
分類核查,摸清“家底”
“守護一灣藍海,源頭治理是關鍵。”在潮州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科科長謝丹賢看來,海洋治污要從直排海域的污染源入手,摸清“家底”,弄清楚污染源究竟是從什么地方來的,方可有的放矢,精準施策。
為摸清“家底”,潮州近年來先后開展了4輪入海排污口情況摸查工作。“2019年開展的分類核查工作是歷年來最全面的一次。”謝丹賢說,根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入海排污口的分類及相關技術規范,潮州市對所有大陸岸線和三個有居民海島岸線所有入海排污口進行全面分類核查。
本次共核查入海排污口139個,其中,工業廢水(含發電廠、溫排水等)入海排污口7個、城鎮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入海排污口14個、農業(水產養殖)等生產污水入海排污口103個、排污溝和有納污的排澇泄洪渠入海排污口14個、入海河流1條,并逐個建檔入冊,全面摸清全市入海排污口底數,為加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支撐。
在深入沿海一線,全面開展入海排污口核查的基礎上,潮州市生態環境局還對大量核查資料進行核查、甄別和歸類,形成分布圖、信息表格和地圖數據等核查成果。根據分類核查情況,切實加強入海排污口設置管理指導,并將與有關部門分工協作、形成合力,逐步規范入海排污口管理,著力強化海洋污染防控。
勇于探索,先行先試
潮州城北污水處理廠地處饒平縣黃岡鎮,距離出海口大約有10公里,該廠的排放口不屬于直排海排污口,但由于該廠的尾水排入東柘引黃干渠后經東風埭流入海域,被生態環境部門責令要求補辦入河排污口手續并已于2017年12月完善手續。
污水處理廠被責令補辦手續,與依法加強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工作的治理思路一脈相承。為逐步規范入海排污口監管,從源頭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海,在國家、省尚未出臺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規定細則的情況下,潮州市生態環境局積極探索規范入海排污口管理、控制源頭污染物直排的新辦法新舉措,于 2019年5月率先在全省出臺了《潮州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入海排污口設置的備案制度(試行)》(以下簡稱《備案制度》)。這一舉措,為潮州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工作提供制度依據和具體指導,也為近海海域水質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備案制度》對潮州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的相關條件、流程以及后續的管理作了明確的要求。”謝丹賢介紹說,《備案制度》主要體現了“四個明確”:一是明確了申報要素,對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的主體、條件、申報材料、流程等作了具體要求;二是明確了控污要求,要嚴格把好準入關,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應符合《潮州市海洋功能區劃(2013—2020年)》《廣東省海洋生態紅線》和海水動力條件要求,并經科學論證;三是明確了“一票否決”,對在Ⅰ類海水水質要求的海洋功能區、海洋自然保護區等新建入海排污口以及設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等要求的入海排污口一律不予備案;四是明確了長效管理制度,對入海排污口設置的位置、水質管控、納入污水管網等提出了網格化管理要求。
《備案制度》出臺之后,潮州市生態環境局重點加強對饒平縣的指導督促,著力促進沿海地區加快市政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爭沿海地區市政排污口能盡快完善污水處理并符合條件進行備案或并入管網集中處理達標排放。突出重點帶動,以龍頭企業為突破口,切實做好服務指導,著力推進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工作。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通過上網、登報、電視宣傳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著力開展多渠道宣傳,提高社會公眾海洋環保意識,努力推動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制度落實落地。
主動作為,密切監測
為加強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提高海洋環境質量管控能力,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努力克服機構改革職能劃轉后海水質量監測設備、人員不足的困難,主動作為、積極爭取,穩步推進海洋監測工作全面開展。
在潮州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努力推進海洋環境水質監測系統(移動式浮標)建設并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在汛洲島東南側附近海域、青嶼附近海域和大埕灣港口航運區水龜地附近海域投放了三個海水在線監測移動式浮標,并已投入試運行,成為機構改革后廣東省第一個啟動海水在線監測能力建設的地級市。
在認真完成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下達的監測計劃基礎上,潮州市生態環境局主動作為,分別增設了4個入海排污口和3個近岸海域水質監測點位。在此之前,潮州共有10個近岸海域水質監測點位,其中,國考點位3個、省考點位7個,“但考慮部分海域監測點位分布較少,且又是工業企業比較多、沿岸陸域養殖業比較密集的區域,同時對有居民海島市政排污口、重點企業入海排污口等應加強監管等因素,為更加全面掌握潮州市近岸海域環境狀況,潮州特地增設了7個監測點位。”謝丹賢說。
海洋監測能力的不斷提升,離不開先進設備、技術的支撐和運用,更離不開專項資金的投入。2019年以來,潮州市生態環境局每年均保障近岸海域環境監測專項經費,2020年計劃使用合計約200萬元資金,一方面保障市控點位定期監測經費,另一方面通過采購極譜儀、揮發酚全自動流動分析儀等儀器設備,逐步配置海水監測設備,為強化海洋環境監視監測提供硬件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