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中山市將改善空氣質量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大氣污染防治責任考核2014年、2015年、2016年連續三年獲“優秀”,PM2.5、PM10、CO、NO2、SO25項指標已實現多年持續下降并穩定達標,2019年PM10、NO2、SO2濃度降幅均高于全省、珠三角的平均水平,超額完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在推進藍天保衛戰過程中,中山不斷探索現代化大氣治理體系建設,逐步形成系統謀劃、精細化管理和科學防控的治理思路,助力中山綠色發展。
十載耕耘,不懈探索科學治氣之道
控源減排,系統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是中山市的治氣模式和經驗之一。
全市域實行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實現全市工業鍋爐、爐窯“無煤化”。2018年,中山市已將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擴大至全市范圍,2019年7月起,除熱電聯產發電機組外全市所有工業鍋爐禁止燃用煤炭等高污染燃料。同時繼續開展生物質鍋爐專項整治,累計完成634臺生物質鍋爐專用設備或清潔能源改造。為規范生物質燃料使用及保障鍋爐煙氣達標排放,中山在2019年12月完成500個視頻監控點的布設,對全市生物質鍋爐燃料使用情況及煙氣排放實施全天候視頻監控。
深入開展機動車排放監督管理,全方位管控機動車污染物排放。2014—2017年,中山市黃標車、老舊車輛每年均實現提前完成淘汰任務, 4年完成淘汰黃標車、老舊車輛合計111425輛,為任務要求總量的1.24倍,是全省5個淘汰總量超過10萬輛的城市之一,僅次于深圳、廣州、佛山、東莞。與此同時,采用“環保取證,交警處罰”的模式,嚴格實施機動車尾氣排放抽檢;進一步提升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能力建設,全市已建成6個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點位;建成“中山市非道使用登記管理系統”,加快落實非道路移動機械調查、登記、編碼等工作;開展加油站油庫油氣回收監督檢查,2019年對全市135家加油站進行油氣回收檢查共144家次。
以區域限批、“油改水”“共性工廠”為抓手,多管齊下狠抓VOCs污染治理。按照《中山市涉揮發性有機物項目環保準入管理規定》實施行業、區域限批,目前已累計完成230家涉VOCs重點企業“一企一策”整治,合計削減VOCs排放量約1.62萬噸/年;加快推進實施“油改水”,目前全市66家重點監管企業開展VOCs源頭替代,其中已完成“油改水”方式實施源頭減排54家;深入推進“共性工廠”建設,既實現了污染減排,又讓環境管理減輕負擔,針對家具制造業、表面涂裝行業的中小規模企業多、工廠分散、VOCs排放突出等實際情況,2017年,中山首個也是全省首個VOCs“共性工廠”瑞達家具投產,目前已有含瑞達家具在內的2家家具VOCs“共性工廠”投產,建成待驗收1家小家電、1家家具VOCs“共性工廠”,在建1家燈飾、8家家具VOCs“共性工廠”。
建立網格化監測體系,實現精細化管理,是中山市另一個治氣模式和經驗。
中山已建成“9+300”大氣環境質量網格化監測體系,成為全國首個以“2km×2km”高密度覆蓋全市的大氣環境網格化監管系統的地級市。通過全市300個微觀站布設,形成大氣環境管理的“天羅地網”,實現空氣質量監測、預警、執法等精準監控。制定《中山市大氣網格化監管制度》,實行“技防”與“人防”相結合,全面提升污染天氣預警管控能力及響應速度。同時對污染傳輸通道、重點工業園區、中心城區等重點區域實施布點監控,切實縮短了空氣環境污染事件的反應時間,提高了準確程度,全面提升了環境治理的力度。
科學先導,助力提升大氣監管效能,是中山市治氣模式和經驗的第三招。
實施VOCs重點企業污染實時監控,通過“互聯網+VOCs治理設施運行實時在線監控系統”,實時監控VOCs廢氣處理工藝設備的運行狀態,異常信息直接推送到監察人員,實現同一時段對多個企業進行監管。
2019年中山市引入大氣專業技術團隊,長期跟蹤研判污染形勢變化、氣象和傳輸影響、運用紫馬嶺超級站數據滾動評估VOCs等前體物削減等工作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應,結合當前工作進展情況針對性提出更接地氣的建議;技術團隊提出有針對性“一市一策、一時一策”的大氣污染治理、污染天氣防控應對和解決方案等,并對中山市大氣污染存在問題開展成因分析、總量核算、策略研究,削峰措施建議、跟蹤評估政策措施成效。
破解難題,以鐵的措施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目前,中山藍天保衛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臭氧污染、揚塵污染防治等短板問題逐漸凸顯。
今年是大考年,決勝決戰之年。按照目前中山市大氣環境污染形勢,要打贏這場戰役,中山各職能部門必須要步調一致,全力以赴,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破解難題。
繼續抓好工業源整治。落實“一企一策”各項措施,對印刷行業(平印工藝、凸印工藝)、汽修行業(噴漆)、建筑行業(內外墻涂裝、鋼結構戶外戶內涂裝等)“油改水”實施情況重點推進;嚴格執行禁燃區政策,集中開展鍋爐、窯爐的“消滅黑煙囪”清查整治。
繼續強化移動源污染聯合管控。市交通部門與市交警部門聯動協作,嚴厲整治運輸車輛“揚撒滴漏”現象;嚴格執行《關于劃定中山市第一階段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的通告》;嚴格落實船舶在中山市港口靠泊期間使用含硫量≤0.5%的燃油,開展規范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和船用燃油質量專項檢查活動。
繼續持續強化揚塵污染防控。城市建成區施工工地安裝揚塵視頻監控設備,確保落實施工現場“六個100%”防塵措施,對未落實“6個100%”防治要求的施工工地,依法查處,責令改正;對拒不改正的,責令停工整治,并將相關不良信息納入建筑市場信用管理體系。加強渣土運輸車輛管理、道路揚塵綜合整治和城市保潔力度。
繼續大力整治餐飲油煙和打擊露天焚燒。所有排放油煙的餐飲企業和單位食堂應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設施;持續推進餐飲行業環保執法檢查專項工作,從嚴查處超標排污等環境違法行為。
繼續提高應對污染天氣能力。提高大氣污染預判能力,制定2020年中山市污染天氣削峰方案,結合中山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制定輕微污染天氣削峰方案,對敏感地區、重點行業實行臨時交通管制、錯峰生產、停產限產等措施,力爭消除超輕度污染(AQI為101—110)。強化污染天氣應對措施,加快修編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夯實減排清單,利用“9+300”大氣環境質量網格化監測體系,提前采取強化措施,通過增加灑水頻次、加強交通疏導、集中查處環保違法違規行為、重點監管不穩定達標企業、重點企業實施污染物限排、對超標排放企業依法實行最嚴處罰等,實現對污染態勢的提前防范和壓制。
協同治理,推動中山實現高質量發展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嚴格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當前,中山吹響了重振虎威、高質量崛起的號角,生態環境部門應擔起相應的責任,在不折不扣落實上級工作部署的同時,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學研判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形勢。近年來,中山大氣環境質量出現了持續好轉的喜人局面,同時也要看到改善的成效并不穩固,中山PM2.5污染防治剛剛走出第一步,就已經進入了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的深水區,目前還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下大力氣圍繞突出環境問題,打贏藍天保衛戰,確保大氣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
推進大氣環境監管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就中山而言,將打造“片警”“巡警”“特警”三警合一模式的大氣監管體系。利用大氣環境質量網格化監測體系,實施“片警”值守預警;結合基層工作人員日常雙隨機環境執法,實施“巡警”及時治污;對片警和巡警發現有問題區域出動環境監察人員,實施“特警”精準打擊。
構建社會協同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能增進全民福祉,也需要全社會積極投身其中,成為踐行者、推動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推進,需要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民眾的積極參與,需要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責任,需要運用法律、環境經濟政策等手段,調動其他社會主體的積極性;齊心協力,共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作者系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