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冰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供應鏈金融起步較晚,但是自從出現以來,發展速度卻是極快,目前我國大部分銀行都有自己的特色供應鏈服務。因我國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發展潛力大,供應鏈金融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降低融資方風險上面具有很大優勢,因此供應鏈金融發展更具潛力。在供應鏈視角下,中小企業應建立在一個相對良好的運營環境與適當氛圍內,推動融資方大膽出手,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推動供應鏈融資。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穩健發展以及市場環境的進步,中小企業數量劇增,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增加就業崗位、稅收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業存在著融資難的問題,因其初期實際資產少,得不到傳統融資方式的認可。供應鏈金融這一概念的提出在解決上述問題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有效的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融資問題,解決中小企業與銀行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供應鏈金融視角下中小企業融資約束
(一)企業與銀行信息不對稱
一般情況下,融資約束的原因來自企業內、外部融資成本差異,即所說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差異。投資者為確保避免委托代理產生的問題帶來損失用風險溢價的方式來進行風險補償,進而提高了融資成本。因為信息的不對稱,資金的提供者處于不利地位,進而對融資不利。相對于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私人信息多,與銀行信息不對稱,因為銀行屬于資金擁有者,所以要設置大量外部監督,進而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雖然我國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并完善建立擔保機制,卻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緩解癥狀。
(二)傳統貸款模式
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實物資產少,抗壓能力弱,很少有符合傳統貸款模式的抵押物,所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取融資是很困難的。另外,中小型企業在一般情況下缺少大企業認可型的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因其無穩定合作,所以很少可以找到企業為其擔保,在擔保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因此也成為一大約束。
(三)在普通業務鏈中的地位處于弱勢
在普通業務鏈中,大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中小型企業地位薄弱。所以中小企業往往在貿易活動中處于被動位置。為在還貸日期約制下還款,往往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平等條件,造成自身資金周轉壓力大,資金不流通,進而面臨融資問題。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在運輸及存儲方面可能會存在缺陷,限制其制造發展,進而影響企業發展及信譽評價。在體制方面,非國有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更容易受到歧視,導致債務融資、股權融資等方面的限制,還有可能加大融資成本。
三、供應鏈金融視角下中小企業融資應對措施
(一)供應鏈金融對信息不對稱的緩解
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資產規模規模龐大,具有強大的盈利能力以及續航能力。該優勢在供應鏈的良好協同以及擴散的作用下,會以良好狀態向中小型企業傳遞。利用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信息資源優勢,中小型企業可以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環境,緩解融資問題,通過良好的利潤鼓勵政策以及核心企業的資源集中效應可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
傳統模式的企業不動產作為抵押物,通過銀行評估發放貸款數額,在供應鏈模式下,企業通過應收款賬,預付款、存款等方式向銀行提出申請,銀行通過對整個供應鏈的行業及企業進行評估,如果前景好則可以在信用不滿足的情況下發放貸款。供應鏈模式一改原來的企業自身擔保或者第三方擔保的風險控制方式,通過分析供應鏈上整個鏈的行業發展及核心、外圍企業的交易關系,減少融資難度,進而控制風險水平。這樣的方式也可以使發放貸款的一方準確了解資金流向,以避免上述中存在的資金用作他途的風險控制。
對于供應鏈的嚴格控制,確保了經銷方與生產方的質量程度,這樣處于供應鏈中的企業便會擁有良好的融資產品信譽,加強前景發展。中小型企業十分依賴于整個供應鏈,如不按照合理流程會影響其與核心企業的交流合作,進而導致自身利益遭受巨大損失,為了維持良好合作其也會注意維護聲譽,進而降低融資方風險。核心企業作為整條供應鏈的主導,既是中小企業的擔保,也是融資方的監管代理,對下接觸小企業的選購、制作及銷售,對上溝通融資方,形成良好運作,有效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對傳統方式的緩解
目前有應收賬融資、存貨質押融資、預付款融資三種融資模式,可在不同的階段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合理貸款模式及資金支持。應收賬模式下,中小型企業將產品銷售給核心企業時,如果核心企業并不能按時付款將會產生應收賬,若此時需要資金周轉,并且在核心企業信任其時,便可向銀行申請貸款支持,若不能按時還款,則有核心企業代為還款。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中小企業相對快速的獲得資金支持,同時降低融資方的風險等級,商品質押模式為中小型企業把自己的存貨作為抵押物,獲取信貸資金。
因企業貨品出售不及時而發生資金周轉困難時,通過抵押貨物,銀行將貨物由第三方監管。銷售過后用此資金進行還款,這種模式下的核心企業可選擇是否擔保,但是擔保與否會對中小企業的成功率產生影響。此種模式不僅可以緩解融資約束,還可以通過此方式獲得大量銷售途徑以及挖掘潛在客戶。預付款融資是在中小企業采購原材料時沒有足夠資金,這時便可采取預付款模式,在核心企業擔保下,其將預付款賬下的物品及庫存作為擔保,抵押物也由第三方評估及監管,根據實際銷售情況分批釋放物品,以此來實現貸款。這些方式都突破了傳統方式,通過評估以及第三方監管來實現信用等級的提升,以此來緩解中小型企業的融資難題。
(三)弱勢地位的緩解
傳統融資模式下的中小企業勢單力薄,對比于大型企業,擁有資源較少,然而供應鏈金融的產生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有效的緩解了這一問題。整個供應鏈是連為一體的,中小企業所依附的核心企業作為領導者,當其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資源時,也在為自己賺取利益,在此種融資模式下,核心企業為中小企業作擔保貸款,如若中小企業發生虧損或者不平等對待,也會接受同樣的虧損。因此,當核心企業做出選擇時,相對于從前,他們會把中小企業納入考慮范圍之內,進而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種很好的緩解,進一步擺脫被動的選擇。而且企業的參股比例也決定著企業產融結合程度。
實體企業當到達一定的參股比例時,有權利派出相關人員進入金融機構任職,進而對融資決策產生影響,更大程度上幫助企業獲得融資。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在運輸領域,倉庫方面存在短板,而第三方物流的介入,產生了很好的緩解,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相應服務,進而減少壓力。而當供應鏈生成時,有核心企業作為支柱,歧視問題會有所緩解,因為融資企業將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變為整個供應鏈的可控風險,進而中小企業獲得信任,完成相應融資。在這種時候不論是銀行還是核心企業或者中小企業,都成為供應鏈中的一環,都不再是獨立為個體,進而加強了對中小企業的信任,減弱了其弱勢地位。
四、結語
供應鏈的發展,為中小型企業克服了信譽等級低的問題,為融資方降低了風險比例,為核心企業增強產鏈流通。同時更是克服了中小企業在相對傳統以及劣勢地位上的嚴重缺陷。這樣便有效為中小企業解決資金難題。但是在實際情況中還是存在著融資方對中小企業仍然不敢涉足的恐懼,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中小企業過于分散,信貸融資風險過高,例如表現為融資與舉債時反應強烈,而償還債務時意識不足,雖然有核心企業的聯系與擔保,還是使融資方猶豫不前,所以在根本上還是沒能徹底解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作用。我國應根據供應鏈發展的現狀與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一方面限制中小企業的行為準則,另一方面使融資方得到完善的信息評估,制定統一行業規范。(作者單位: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