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東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黨中央對國家治理提出的重要要求,審計應當對此迅速反應,進行生態文明審計以從審計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必然選擇。本文在概述生態文明審計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現有環境審計工作出發提出生態文明審計與生態文明提出生態文明審計中的關注點,為生態文明審計及生態文明建設后續發展提供對策。
一、引言
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突顯,世界各國均在探索積極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隨著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加劇,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我國的生態環境觀念由粗放的資本資源逐利主義向可持續的生態文明主義進發。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五位一體”布局,作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決策,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免疫系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出了“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重大部署,2014年起各省開始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2015年開始,國務院相繼印發《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等文件,2017年審計署制定《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暫行規定》,并于2018年起在全國全面推開。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生態文明審計呼之欲出。本文在概述生態文明審計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現有環境審計工作出發提出生態文明審計與生態文明提出生態文明審計中的關注點,為生態文明審計及生態文明建設后續發展提供對策。
二、生態文明審計文獻回顧
對于生態文明審計的研究成果側重于理論研究。生態文明審計的理論問題主要圍繞生態文明辨析、審計主題、發展、作用機理等方面問題。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中審計實施研究為生態文明審計的開展提供基礎,鄭俊敏(2006)提出將生態文明納入審計客體;張薇等(2013)從合規性、績效性和資金審計三種類型和戰略實施主體、審計主體和審計內容三個層面形成生態文明戰略的實踐途徑;張沁琳(2015)詳細描述從環境審計到生態審計的發展歷程及發展動因,主要觀點是審計根據不同時代需求和國際審計發展進行演變和發展。王愛國(2017、2019)多方面闡述生態文明審計理論,提出需要厘清與生態文明審計密切相關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并對此進行深入分析,他認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意,同時強調生態文明審計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獨立經濟監督工具,凡是存在資金委托代理關系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或活動,都需要獨立的審計核查、鑒證、認證和評價。韓金紅等(2014)進一步提出審計機關應以國土空間開發、節能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依托,深化對生態文明內涵和外延的認識,努力探索、形成生態文明審計體系的整體范疇。
關于生態文明審計實踐問題的研究由于理論研究尚處起步期,因此實踐研究主要借鑒環境審計指標體系中對于指標層次的分類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進行研究嘗試。孫亞寧(2016)介紹了PSR 模型在環境審計中運用的理論依據和具體程序。目前PSR模型已經用于大氣、森林資源等資源環境審計中,可能成為生態文明審計后續研究運用方向。王愛國等(2017)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績效審計基本內容后利用層次分析法為指標確定權重并進行案例分析以期應用。
根據已有成果,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審計是一種綜合型較強,對生態文明建設中資金使用合規性、績效性及存在風險,利用審計專業方法,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進行核查、評價、鑒證、監督等工作的獨立經濟監督工具。雖然目前對于生態文明審計研究少,甚至體系不明顯,但已可遵循研審共進的思路進行探索。
三、生態文明審計內容關注點
厘清生態文明審計內容關注點是充實“審什么”這個關鍵問題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內涵深遠,目前審計機關披露的審計工作類型眾多,因此為提高工作效率生態文明審計內容的關注點應先從審計機關已經開展工作中試點再謹慎擴展。
第一,關注生態文明建設資金審計,公共資金使用永遠是國家審計、社會公眾所關注的重點,也是國家治理公權力運行的貨幣表現,審計過程中關注生態文明建設資金使用的合規性、績效性是生態文明審計的首要關注點。第二,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完成情況,對應政策跟蹤審計,生態文明建設項目面廣,可在每年政策跟蹤審計中選取生態文明相關項目對其生態文明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重點審計經濟活動的生態消耗、環境污染、生態風險、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等問題,并監督審計整改。第三,應關注生態環境中相關要素,已有審計工作中已經對國土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要素進行審計,其覆蓋面雖不能完全覆蓋生態文明要素,但可以由這些要素涉及生態文明層次展開,逐步擴展以期覆蓋生態文明所有要素,并落實到審計工作各個階段,確保審計工作有序、有效完成。第四,應關注生態文明政策法規制定完善情況,生態文明政策法規是形成生態、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推手,同時對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等重要指標做出規制,檢查生態文明政策法規制定完善情況為長期生態文明審計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對策建議
(一)完善生態文明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多單位、多區域,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分層次進行規制。一是國家建設目標層面,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到十八大將其寫入黨章,宏觀層面目標已經形成指導。第二層是法律層面,現行《審計法》及實施條例未設置生態文明相關條款,缺乏法律依據,生態文明審計項目難以開展。第三層次是各類區域、組織制定的執行制度。由制度開始進行完善,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對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起到重大意義。
(二)促進審計主體間協同
在審計信息公開壓力、龐大工作量于有限時間等多重壓力的驅動下,以及生態文明審計的內容廣泛,涉及的學科門類較多,專業性強,對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要求較高,生態文明審計可以利用三大審計主體進行工作,總利用各主體優勢及職能在生態文明審計工作中進行協同配合提高生態文明審計工作效率與質量。
(三)優化審計人員技能
人是重要的決定因素。面對生態文明文明審計這一審計新問題可從多方面入手提高審計人員勝任能力。具體有,對外交流培訓、專家指導、基層鍛煉等措施,盡快完成審計人員知識和能力的提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展開。(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