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戀
重慶市作為中西部唯一直轄市,承擔著建設成為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使命。在新時代背景下,發揮重慶地區高職院校財經商貿專業在高地建設中的作用,實現專業鏈-產業鏈“兩鏈”對接尤為關鍵。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財經商貿專業與服務產業精準對接,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樹人、通過培養高層次的、素質良好的人力資源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社會責任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其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圍繞市場需要設置專業,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專業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培養與地區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強力助推地方產業經濟的發展。
重慶市作為中西部唯一直轄市,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內陸開放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的發展先后提出了 “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以及“三個作用”。本文在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背景下,審視高職院校財經商貿專業建設情況,提出通過校企合作對接服務產業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方式。
一、重慶市產業鏈現狀
重慶直轄以來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據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重慶統計年鑒》數據,2019年實現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3605.77億元,較上年增長6.3%;自1997年以來,GDP年均增速12.2%,在全國都名列前茅。
重慶經濟基礎較為雄厚,具有“大工業、大農業、大流通、大交通”的突出特點,70年的不斷發展,形成了當前以電子制造行業、材料行業、化醫行業、裝備制造業、消費品行業、能源工業及汽車制造業為核心的“6+1”支柱產業,以及以“三二一”為明顯特點的產業類型。
據重慶市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11月綜合月度數據》顯示,九大支柱產業中,除汽車產業呈下降趨勢外,其余八項產業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材料產業和電子產業實現兩位數的較快增長,裝備、消費品及醫藥產業均保持在7-8%的增速。重慶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全國第二大手機產地,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產業正在加快布局,支柱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二三產業之間存在諸多緊密聯系與協同發展。重慶直轄20年發展過程中,工業迅猛發展并完成結構優化,第三產發展飛速。1997年,重慶的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0.35%、43.08%和36.67%,到2019年,調整為6.57%、40.23%和53.20%。產業結構在高度發展的工業化影響下出現的軟化現象使服務業的范圍不斷擴大,使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二三產業在相互聯系中相互促進,國民經濟活動運轉更高效,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西部物流園、果園港的建立,“渝新歐”鐵路通車、“陸海新通道”運營、“渝滿俄”班列常態化運行、長江黃金水道日漸成型,重慶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口岸經濟大幅增長,進出口總值年均增長25.6%,在內陸開放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0)》中提到,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國際貿易中心,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現代服務業運營中心,及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要實現以上目標,政府應發揮好管理、服務職能,起到統籌指導的作用;央企、外企、僑企、民企等企業應利用好政策條件不斷做優做強做大;本地高校則應培養一批符合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需要的,與產業發展相對接的高素質、高應用性的工程型、技能型、技術型人才,起到提供人才支撐的重要作用。其中,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高等職業院校來培養。
二、重慶市高職院校財經商貿類專業設置情況
重慶市目前共有高職院校40所,占據全市普通高校總數的半壁江山。根據市教委發布的數據,2018年專科畢(結)業生數94427人,招生數99759人,在校生數300252人,分別占本專科學生的47.28%,46.69%,39.36%。
截止2019年底,全市高職院校共設置19個專業大類,高職高專專業目錄大類覆蓋率100%;355個專業,目錄專業覆蓋率達到47%,形成了門類齊全、專業覆蓋面寬、學科覆蓋率高的結構特點。電子信息、財經商貿、土木建筑、裝備制造四個專業大類設置率最高。
通過分析資料,重慶高職院校服務三次產業的專業數比例為28.36%:38.94%:58.61%,與地區“三二一”的產業規律基本契合,高職業教育基本圍繞產業升級發展需求,但二三產業專業的發展扔存在差距。重慶市十三五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優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培育戰略性新興服務業”,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根據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及區域資源優勢,開設服務于第二產業的相關專業,對現有服務于第三產業專業的課程內容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改造,在政府引導下學校行業企業三方聯動,實現“產教融合”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
三、高職財經商貿專業“校企合作”對接服務產業方式探索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2010-2020)》中指出:“加大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法律、咨詢、會計、工業設計、知識產權、食品安全、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開發力度,重視傳統服務業各類技術人才的培養”,因此對財經商貿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將不斷上升。重慶市內設置了財經商貿大類的高職院校共有33所,其中以市場營銷、會計、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四個專業的集中度最高。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十九大報告等指導性文件中均提到一個重要思想: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依靠院校與行業、企業間的密切合作。開設財經商貿類專業的院系必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緊密聯系, 政行校企“四位一體”聯動,共同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實踐基地的模式上進行探索。
(一)專業建設
高職院校制定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時,首先要做好對地方經濟發展趨勢進行的調研工作,掌握區域產業結構、規模情況,摸清產業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有針對性的調整專業設置。其次,應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對員工的需求。邀請企業共同探討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以此為基礎建設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內容,力求有針對性、有實用性、對學生的崗位工作有指導與參考意義。重慶工商職業學院與廣東堅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市場營銷堅朗定向班、與重慶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合作舉辦鏈習生班都是采用的這種“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還可以引導企業參與實訓類課程的開發與教學設計,由企業業務骨干和專業教師共同編寫實訓指導手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和核心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使企業真正深度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去,避免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的現象。
(二)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學的關鍵,建立一支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技術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專業人才的基石。目前高職院校在引進新教師時,學歷上的要求基本都是碩士研究生,絕大多數青年教師都是從學校走向學校,缺乏行業、企業工作經驗。在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應堅持“學校教師送出去”和“企業教師請進來”的原則,鼓勵并支持校內教師定期深入企業,到一線崗位去學習和參與具體工作,有助于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鼓勵校內兼具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師主動擔任合作企業顧問的角色,為企業提供業務咨詢、培訓服務,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伙伴關系,激發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
也可聘請當地優秀企業、合作企業的負責人、部門經理、業務骨干等擔任部分課程的講師,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專業實踐能力,使他們成為學校教師的一份子。以重慶商務職業學院財經管理學院為例,與40 家企業成立校企合作理事會,多名教師擔任企業的財務顧問,聘用行業企業專家和基層管理人員等擔任兼職教師。除此之外,一些非商業秘密的項目制業務,可采用”雙導師”模式,由企業教師指導,學校教師參與配合,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在過程中就存在問題、解決方案一起探討、分析、總結。既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以企業需要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實踐能力,又能夠使學校教師及時與行業發展接軌,從內容上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三)實踐基地
實訓基地是職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驗真實工作環境,鍛煉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平臺。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財經商貿專業的實訓基地大多都是建設ERP沙盤模擬經營和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搭建仿真企業平臺或者模擬創建企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來體驗現代企業的經營環境、運營流程、對職能崗位的工作內容進行模擬,但相較于真正的“校中廠、廠中校”實訓基地來說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首先要主動發掘資源,例如校內超市、快遞代收點等,都可由校方統籌規劃,聯合社會企業共同建設實踐基地。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為例,與重慶永輝超市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內、企業內先后建設了集“教育教學、企業真實生產經營、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社會技術培訓、社區服務”為一體的智慧新零售產教融合校中店實訓基地(校中企),和以永輝仟百匯店為代表的學徒綜合訓練標準店(企中校)。其次,還可以借助政府牽線搭橋的力量,與企業集聚的產業園建立合作,與企業合作共建教學工廠,實現教學環境與企業環境高度融合,即車間、教室合一;學校與工廠、學生與崗位零距離對接。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教學、科研、實踐一體化,變行業、企業“被動參與”為“主動投入”。(作者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2018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
項目名稱:基于兩鏈對接的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 。
項目編號:18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