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怡君

適時教學模式體現了混合式學習的理念,將傳統講授法與網絡學習相互整合,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地位,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本文分析了《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了適時教學模式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改進措施。
一、課程基本情況
《基礎會計》課程是高職經濟信息管理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會計類學科的入門課程。學習該課程對后續《中級財務會計》、《財務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分析》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了增加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提升專業技能素養,本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會計核算方法的同時,掌握做賬的實際操作能力。現階段學生學習《基礎會計》課程,仍處在對基礎理論知識理解不夠充分、對會計分錄死記硬背的層面上;部分學生設置對填寫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的操作原理都無法理解。為了實現本課程的對理論和實踐技能的要求,課程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勢在必行。
二、《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學習環節和技能實踐環節分離
目前,大多數高校在教授《基礎會計》課程過程中仍采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理論學習環節和技能實踐環節形成了較為獨立的兩個部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在授課過程先講授理論知識,再安排課后實踐內容,不利于理論知識的及時理解和運用;第二,實踐內容主要集中在會計憑證的填制和審核、會計賬簿的登記和更改、會計報表的填制這三個章節的后段教學中,而該實踐內容的理論支撐主要來自于會計含義、會計職能、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賬戶、借貸記賬原理、試算平衡等前段理論教學中,故而出現了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時無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技能實踐中忘記了如何書寫會計分錄的現象;同時也出現了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重復講解理論知識的現象。總而言之,由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踐環節分離的現狀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效率,也使技能實缺少了準確的理論支撐,降低了課堂效率。
(二)學生學情信息傳遞方式單一
目前,《基礎會計》的授課方式仍以課堂“灌輸式”講授為主,學生在課中學習理論知識,課下完成相應的練習,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之間缺少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該現象造成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無法及時解決,只能等到下一次課上向教師尋求幫助,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同時,不利于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難以實現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考核方式片面化
由傳統授課方式所影響的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基礎會計》的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大多數情況下,形成性考核成績占總評成績的30%,主要考核學生的平時學習表現、到課率和作業完成情況,終結性考核成績占總評成績的70%,主要以期末閉卷考試的形式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終結性考核過重的比例分配導致學生形成了對平時學習表現、出勤率和作業的重要性低于期末考試的重要性的認知心理。因此在學期末,為了應對期末考試,學生通常會進行死記硬背,不能較好地理解并運用理論知識;對形成性考核的不重視心理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綜上所述,單一的考核方式難以全面地、動態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適時教學模式的實施目標
“適時教學”(Just-in-Time-Teaching)模式源自美國,它是建立在“基于網絡的學習任務”和“學生的主動課堂學習”而二者交互作用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充分體現了混合式學習的理念,將傳統講授法與網絡學習相互整合,做到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地位,同時也很好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打造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課堂
在適時教學模式下,信息化資源的合理使用使“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形成了反饋系統。教師通過查看學生在課前和課后提交的反饋信息,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并對教學計劃做出調整。適時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探究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實現課堂效率最優化
適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合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要求教師整理學生的預習反饋和作業反饋,并對授課計劃進行調整。適時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實現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最優化。
四、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一)反饋式教學流程, 提升學生主體地位
適時教學模式的一個關鍵特性是教師在線下課堂和網絡之間創建一個反饋循環鏈(見圖 1)。其中,反饋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學生課前測驗的反饋:在課堂講授前,學生按要求把基于網絡的測驗結果反饋給老師;二是課后作業的反饋:課后學生按要求完成課后作業并將疑問通過網絡反饋給教師。基于這兩種反饋,教師能夠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與進度,形成“課前測驗、課中教學、課后強化”的反饋式教學流程。
圖1 反饋式教學流程
1.課中教學
《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習具有特殊性,且學生為沒有專業知識儲備的初學者,因此在課中階段,教學方法仍以傳統的教師主導講授核心理論知識為主,輔之以小組討論、習題講解等互動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由于課中教學時間的有限性,課教學過程中應精簡學生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次數。
2.課后強化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課中所學理論知識,在每一章節授課初,教師將以紙質稿的形式發放該章節的課后作業,學生按要求完成作業并在本章節課程結束之后交回作業。教師通過批改和查閱課后作業,初步掌握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并將其反饋至課前測驗及課中教學內容中。在學生完成作業的期間,可以在“職教云”平臺上提問,獲得答疑。同時,作業按照章節發放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3.課前測驗
由于課后練習的題量較大,學生做題時可以隨時查閱資料,所以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不能夠完全反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了更準確地捕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前階段,結合上一次課程的授課內容以及學生課后練習的完成情況,設計課前測驗。在每次課程開始前5分鐘,學生需要在“職教云”平臺完成10-15道選擇題,鞏固重點和難點,待學生提交結果后,教師可以從系統后臺獲取學生答題情況,將其反饋至課堂教學。
(二)理實合理分配,提升課堂效率
為提升課堂效率,分別對一門課程、一個章節、一次授課的理論講授和實踐活動進行設計,從全局出發,層層遞進。
1.一門課程
《基礎會計》課程共56課時,其中36課時為實踐課時,20課時為理論課時。為了突破理論和實踐在章節安排上脫節、教學環節相對較集中的現狀、加強并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整個教學環節中針對性地設計實踐內容,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做到理中有實,實中有理。
在理論講解過程中,借鑒西方案例教學的優勢,用簡單易懂的案例帶領學生走近會計,逐層思考和討論會計含義、會計職能、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賬戶、借貸記賬原理、試算平衡等會計原理和方法;然后以工業會計主要經營活動為樣本,對相關業務進行細致、具體的介紹,闡明會計主要賬戶的用法和各階段的核算過程;在學生掌握了借貸復式記賬法在工業企業的經營活動過程的運用之后,延續中國理論教學的優勢,以清晰的邏輯帶領學生學習會計理論,這樣能夠使他們深化對賬戶和核算內容的理解;接著,向學生介紹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會計載體的設置方法和填制要求;最后討論財產清查和賬務處理程序等問題。
本課程實踐主要集中在借貸復式記賬法、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基于講授的理論知識,在課中穿插安排實踐學時,手把手帶領學生編制會計分錄、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和更改會計賬簿、填制會計報表,及時了解學生在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和疑惑,當場給予糾正及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理論和實踐脫節所產生的思維不連貫的缺陷,同時實現了“教學做思”的一體化。
2.一個章節
由于單次課程時間的有限性,一個章節的教學通常分為多次完成,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全面、系統地理解每一章節的知識框架和內在邏輯,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針對每一章節設置課后作業。通過將每一章節的知識點按照掌握難易程度分為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并設置相應的題量,其中基礎知識、重點知識、難點知識的題量占比分別為30%、50%、20%,夯實基礎,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同時,通過置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等不同題型,以不同方式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3.一次授課
《基礎會計》的一次課程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其中實踐內容主要集中在課前和課后階段。學生通過完成課前測驗和課后作業,更好地理解和強化理論知識。同時,教師通過分析作業完成情況,建立及時的反饋,夠提升課中教學效率。
(三)完善考核方案,多方面全過程考核學生學習情況
基于課程教學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特點,本課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考核占總評成績的50%,分別從四個方面全方位、動態地考核學生的課堂表現、信息化資源的使用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終結性考核占總評成績的50%,側重于靜態考核學生對本課程所講授知識點的掌握及運用程度。(作者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