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歡(東)~雙稀油油田構造復雜,油藏類型多樣,投入開發時間長,開發中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針對不同類型油藏的特點,進行精細注水研究,實現老油田持續穩產,有效改善油藏開發效果。
關鍵詞:精細注水;低滲;中高滲;小斷塊;多元化;高含水
1 研究背景
歡(東)~雙稀油油田構造復雜,油藏類型多樣,低滲油藏[1]注水補充地層能量過程中出現注水壓力上升快直至注不進水現象發生,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仍然徘徊不前;中高滲油藏大面積水淹,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經過多次注采井網調整,高含水區塊油井大部分處于停關狀態,區塊瀕臨廢棄。因此,精細注水技術研究,改善油藏注水開發效果,對稀油油田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油田概況
歡(東)~雙稀油油田位于遼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主要發育了八套含油層系,油藏埋深1100m~3500m。在油區內部發育三級以上斷層28條。其中,二級斷層1條,三級斷層27條,另外還有四級斷層100多條,均為正斷層。四級斷層斷距一般為40m~150m,傾角45°~70°,平面延伸0.4Km~4.8Km。由于斷層多,形成若干個局部構造,將其劃分為70個開發單元。
3潛力分析
(1)宏觀潛力:
中高、低滲油藏按照目前采收率標定計算剩余可采儲量571.9×104t。從宏觀上看,稀油具有豐富的物質基礎,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可采儲量將逐步增加。
(2)微觀潛力
一是平面上仍有剩余油富集區。通過油藏精細描述,細化小層對比,油層上傾尖滅部位、微構造高部位、斷層遮擋部位、井間非主流線仍存在剩余油滯留區。
二是縱向上受非均質性影響,仍存在剩余油富集帶。通過分層撈樣、補層堵水措施證實層間仍有富集層,通過新井測井顯示層內仍具有可動油。
三是復雜小斷塊井網控制程度低,受斷層等因素影響,邊角部位剩余油難以動用。
四是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多元化注水有效接替,油藏采收率不斷提高。
4 精細注水開發技術研究
4.1? 低滲透油藏有效注水技術研究
由于儲層埋藏深、儲層物性差、非均質性較強,油層有效孔隙連通差,粘土礦物中膨脹性粘土含量高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注水井在常壓下的視吸水指數只有0.9~5.2m3/MPa,在高壓增注條件下視吸水指數也只有1~7m3/MPa。主要開展了以下四個發面研究工作:
一是儲層研究。開展精細油藏描述,在取芯巖性資料的基礎上,應用VSP測井資料和地震資料,井震結合利用模擬的方法,精細刻畫小層沉積微相。
二是注入水水質研究。該塊油層喉道細,由于成巖作用強烈,巖性膠結致密,膠結物中粘土礦物或充填孔隙中,使孔喉迂回曲折,容易堵塞。
三是注入壓力研究。由于油層有效滲透率低,注水啟動壓力高,油層吸水能力低,開展啟動壓力實驗,研究啟動壓力、注入量和滲透率之間關系。結合公式(計算,確定最高注水壓力為35MPa。
4.2中高滲油藏穩油控水技術研究
中高滲油藏注水開發時間長,目前處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狀態[3],經多次注采井網調整,剩余分布高度零散。做出有針對性注采結構調整,實現“控水穩油”目標,主要開展以下兩方面研究工作:
一是剩余油分布研究
(1)通過水淹分析與地質研究相結合,在高部位上傾尖滅帶部署產能井日產液24.8m3,日產油22.4t,確定上傾尖滅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區。
(2)通過測井資料與三維地震結合,落實單層微構造高點部署側鉆井,投產后均見到較好的效果,確定微構造高點是剩余油富集區。
(3)平面上不同沉積相帶砂體儲層物性差異明顯,分流河道砂體平面非均質最嚴重,河口砂壩砂體次之。通過注水井網調整,目前油井見效率達到13.2%,確定井間非主流線仍有剩余油富集,但分布較為零散。
二是挖潛對策研究
(1)對上傾尖滅部位剩余油富集區,利用部署新井或側鉆井重構注采井網,擴大注水波及體積。
(2)對微構造高點剩余油富集區,實施輪換注水,改變液流方向,擴大注水波及體積。
(3)對斷層遮擋部位剩余油富集區,通過脈沖注水,形成區域脈沖擾動,擴大注水波及體積。
(4)對井間非主流線剩余油富集區,實施強注強采,提高驅動壓力,改善注入、采出結構,保持穩產。
5 應用效果與經濟效益評價
通過精細注水有效實施,扭轉稀油油田產量快速遞減的局面,目前已連續三年保持穩產,自然遞減率、綜合遞減率從23.79%、20.33下降到5.93%、-0.35%。
近三年階段累增油40×104t,扣除投資和采油成本,按油田公司經濟效益計算方法,創造經濟效益91850×104元。
6 結論
1、低滲油藏儲層參數的確定是評價油藏注水開發可行性的關鍵因素,優化注采參數設計是“注進水、注夠水、注好水,有效注水”的重要保障。
2、中高滲油藏開發后期分區、分層落實剩余油分布,是注水調整的重要依據。
3、復雜小斷塊精細研究砂體變化,保證注采連通,是優化注采井網的關鍵。
4、多元化注水方向的合理確定,是注水油藏開發后期產能接替的重要保證;開發方式轉換,是實現老油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姚為英.歡北杜家臺低滲油藏精細油藏描述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7,14(2):84~85.
[2]張鷹,等.歡北杜家臺低滲油藏注入水水質優化研究[J]. 特種油氣藏,2003,10(增刊):116~117.
[3]劉斌.歡喜嶺油田錦16塊開發調整效果分析及認識[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9,26(2):51~55.
作者簡介:
鄭世紅,1968.07.28,黑龍江大慶人,副研究員,大學本科,主要從事高職教學、培訓、科研。專長:石油工程教學與培訓、課程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