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技術是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關鍵,基于合理的方式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可發揮出橋梁作用,實現技術向成果的轉化。農業技術推廣可將理論層面的內容應用于實踐之中,助力于農業與農村的經濟發展。對此,本文以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為基本背景,分析其發展現狀,并提出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分析
社會逐步發展之下,農業技術水平得以提升,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極具現實意義[1]。技術人員不僅要通過口頭方式闡述內容,還要以實體產品為推廣載體,諸如高品質的種子、肥料等,將現階段最新的農業技術有效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為實際生產提供多種技術支持,達到增效降本的效果[2]。由于農業技術推廣具有系統性,因此大型種子公司要積極承擔責任,加大開發成果的推廣力度,發揮出龍頭企業的引導作用。作為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的種子公司,需要實行多方面舉措,創建科技培訓中心,面向基層農戶做好技術培訓,并選派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將新產品、新技術優先應用于科技示范戶中,以此為核心輻射至廣大農業群體中,助力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1.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基于計劃經濟的不斷引導,我國已經創建一套較為成熟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而在市場經濟格局不斷變化之下,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諸多局限之處[3]。經相關數據得知,我國禽類發病率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每年產生的經濟損失平均為238億元,以豬的養殖為例,其死亡率每下降1%,對應于農民而言人均減少的損失可達到1.87元,待養殖成熟出欄后,人均增收可高達9.76元。此外,依托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促使我國化肥利用率穩步提升,幾乎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在此環境下減少的成本可達到93.5元/hm2。
當然,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也存在諸多局限之處,具體做如下分析:
(1)資金不足,無法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充足支持。從多數發達國家現狀來看,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投入了充足的經費,可達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而我國甚至未達到0.2%,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處于被動的狀態。
(2)農民的觀念存在偏差,對于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不夠深入,甚至出現排斥心理,制約了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成果,而這一現象的出現則與農民文化素質有直接關聯。此外,從農業內部環境來看,農戶更加注重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只有在實際收益大幅超過成本后才會選擇全新農業技術,加之各項新技術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多數農戶更加注重對資本的利用,在技術選擇上較為謹慎??傮w上,農戶在面對新技術時表現出反應遲鈍的現象,未形成足夠的需求動力。
(3)在傳統方式下,農業技術推廣所實行的機制已經表現出適用性不足的局面,難以為農業生產需求提供足夠的支持。從農業生產目標來看,科研與推廣的核心在于創造最為可觀的高品質農產品,消費者表現出需求多樣化的基本特點,加之對高品質的追求,使得農業生產發生持續性的結構調整,且從農戶的角度來看,生產與經營行為都發生明顯變化,所表現出的技術需求也在隨之改變,諸如對傳統糧食生產技術的追求力度在逐步下降,更加傾向于經濟作物生產技術;不再局限于追求高產技術這一層面,隨之轉向對優質技術的追求;節約資金技術已經逐步被節約勞動技術所取代等。諸如上述提及的一系列變化,均是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但農業技術推廣的核心目標在于提升糧食作物產量,因此在面對農業多樣化生產作業需求時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
(4)農業技術推廣需得到相關技術人員的支持,但普遍出現了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不利于農技推廣效果。置身于現代農業推廣制度的大環境下,更傾向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與質量,而實現該目標的關鍵在于推廣主體,由于缺乏激勵制度,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全面展開。
(5)農戶的分布不夠集中,難以達到組織化的效果,未創建可行的農業技術推廣渠道,在各環節推廣工作中所需成本過高,表現出技術與產業相互割裂的局面。
2農業技術推廣的對策
2.1改變農技推廣理念
現代農業經營體制下,若要有效推廣農業技術,就必須摒棄老舊的推廣理念,注重現代化發展理念,積極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支持[4]。1)以人為本理念,立足于農戶的實際情況,將農戶的生產、生活緊密連接起來,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業人才,將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應用于實際生產中。2)多元化理念,政府起到引導作用,倡導多元化推廣理念,深度發揮出政府主導作用,彰顯出政府公益性優勢,提升企業經營積極性。3)產業化理念,積極變更傳統推廣思路,實行以產品推廣為主的線路,面向各農科教企業采取深度的整合措施,形成持續性推廣力量,達到全方位服務的效果,助力于現代農業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4)專業化理念,不可局限于提供技術這一單一層面,需要深度整合技術、物資與信息,以達到農業產業化全方位發展的效果,朝著全面、多層次的服務目標發展。5)信息化理念,要改變過去“直線型、點片式”的固有方式,逐步朝著“擴散型、覆蓋式”的方向發展,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業技術的層次感,開辟全新的信息服務視角。
2.2創新推廣體制
基于現有的推廣體制與手段做出深度的創新,經大量實地調研以及意見咨詢后,確定合適的推廣傳播途徑,推升農民對于新技術的接受程度[5]。同時,要注重對新型農業技術骨干的培養,以便給農業新技術的全面普及創造良好條件,融入新產品與新成果,將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推動力。在既有“連鎖經營”推廣方式的基礎上做出創新,提供產銷對接等服務。
2.3完善管理制度
創建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升推廣制度的適應性,引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形成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培訓管理制度,兼顧績效工資、職務支撐等多方面,形成系統性的工作機制[6]。
2.4培訓農業技術人員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前提在于得到農業技術人員的支持,此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將對農技推廣效果帶來直接影響,因此面向農業技術人員做好培訓工作極具必要性[7]。在此基礎上,農業技術人員可將最新的技術成果傳播至廣大農戶中。盡管部分農技推廣人員已經接受了培訓,但行業技術在持續進步,因此多次培訓必不可少,經考核的方式篩選高水平的技術人員,以便提升農技推廣效果,使得農民逐步掌握全新農業技術,實現對農業勞動力結構的合理優化。
3結束語
綜上,現代農業經營體制正處于深度改革的時期,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是提升整體農業生產水平的關鍵,要求各層級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認清現狀,掌握全新技術,面向廣大農民做好技術推廣工作,服務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川. 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廣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2]葉麗娜. 基于互聯網思維的農民合作社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
[3]董杲. 多元農業推廣中組織鄰近性、合作治理機制與合作績效間關系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6.
[4]樊軍亮. 縣鄉農業推廣人員對個人特質的認知差異及原因分析[D].中國農業大學,2016.
[5]孫立.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問題及對策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6.
[6]趙玉姝. 農戶分化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優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7]鐘秋波.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創新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陳慶華,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辦事處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出生日期1975年8月,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聊城市東昌府區,學歷??疲毞Q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