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洋
摘 要:服務學習模式是一種將社區服務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公民教育模式,借鑒服務學習的理念著重打造新形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模式,輔助以信息化手段,從社區與高校、信息化志愿服務、打造志愿服務品牌等三個方面論述大學生志愿服務新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服務學習;信息化
總書記提出當今的我們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既充滿機遇,也存在挑戰。二十一世紀對于我們來講充滿著變數,充滿著不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高等教育也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引用)。志愿服務是一個很好地提升大學生責任感,責任意識,奉獻意識的機會,可以起到實踐育人的作用,將大學生與社會進行有益地連接,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服務學習的概念來自美國,它的基本內涵是二十世紀60年代中后期,美國高校突破傳統的社區服務單向模式,將社區服務融合到學生的學術課程中,形成了“服務學習”模式,在全面優化教育成效、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方面形成了獨到的優勢。[4]其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堅持學生、社區、高校互惠育人;二是堅持服務與學習并重;三是服務學習堅持課程化育人。以上三點構成了服務學習的志愿服務模式,在新時代我們要更加注重實踐育人模式的探索,拓寬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領域,將實踐育人落到實處,打造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整個社會志愿服務的一部分大學生志愿者也與其他志愿者一樣發揮著服務社會的作用,同時又由于大學生這一群體肩負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所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對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5]
公益+社區志愿服務新模式
高校是一座城市充滿青春活力的地方,高校與地方建設并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促進的,大學生是一個城市的活力和未來,現在各大城市都在“搶人”,如果能夠加強大學生與地方的聯系,能夠更大限度地幫助城市留下年輕人,留下發展的機遇。在高校與地方聯系的過程中,志愿服務發揮著紐帶的作用,大學生應該更多地走進所在城市,走進社區,打造大學生志愿服務公益+社區志愿服務新模式。
社區對于我們的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基層管理單位,從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抗疫過程就可以看出,社區的作用非常之大,值得我們重視。社區建設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社會支持,因此我們提出公益+社區服務模式,由在校大學生組成,為社區居民提供切實的生活服務,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區文化,一方面能夠將我們的社區建設的更加美好,另一方面主要是能發揮大學生服務社會的作用,建立常態化志愿服務機制,每個月,甚至每個周都安排相關社區服務活動,將社區生活與大學生生活結合起來,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城市建設中來,也能培養大學生的服務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以志愿服務為載體,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需求,強化感恩與責任擔當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民情,從價值導向激發學生內在動力。[6]浙江傳媒學院的同學們就積極投入到志愿服務當中,與桐鄉市烏鎮春熙堂社區建立聯系,定期進入社區提供為民服務,包括指導垃圾分類,為社區進行公益宣講等,實現了校地良性互動。
創意+志愿服務新模式
在服務學習視角下,堅持服務與學習并重,大學生志愿者在做志愿服務的同時也是一個學習過程,充實自己的過程,將課堂與課外結合起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形成良性互補的一種志愿服務模式。
志愿服務本身就是一個實踐平臺,大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實現課本知識的轉換,充分參與到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歷練自身堅強的品格,培養自身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傳統的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要是做一些日常活動,進行道路指引,引導指示等,創新性和主動性不足。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要更加發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特色和潛力,讓更多學生主動、愿意參加到大學生志愿服務當中來,把志愿服務當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作是提高自身的機會,充分調動起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提升自身的責任感覺
浙江傳媒學院學生社團雷鋒服務公司與烏鎮春熙堂養老服務中心建立合作關系,發揮專業優勢,充分利用傳媒資源,為社區老年人公益拍照;為社區設計墻體彩繪;為社區拍攝烏鎮宣傳片等,將傳統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進行充分創新,以專業為支點,發揮出專業優勢,讓志愿服務變得有創意。
互聯網+志愿服務新模式
互聯網已經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概念也層出不窮,在今天的技術發展前提下,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應該與互聯網建立聯系,將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全新到平臺進行志愿服務。在這里主要體現出的是互聯網幫助大學生志愿服務傳播得更廣,宣傳得更好,讓志愿服務變得更加精細化和信息化。
互聯網的參與讓大學生志愿服務變得信息化更強。在大學日常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團都有自己的新媒體團隊,每一周都會發布志愿服務的信息,每一次志愿服務過后都有精彩分享,每一次志愿服務都有圖文視頻的記錄,最終整合發布進行有效傳播,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
互聯網也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打造品牌,擴大影響力。每一年在浙江烏鎮都會召開世界互聯網大會,浙江傳媒學院每年都會派出優秀的學生志愿者參與到互聯網大會中,每一次招錄志愿者都會在大學校園里掀起一陣熱潮,互聯網大會已然成為了一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品牌項目,我們精心打造的“烏鎮小梧桐”品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大學生志愿服務與互聯網充分結合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成長,本身依托網絡,弘揚青春正能量,一方面提升了大學生自身的素質,同時也進一步拓寬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渠道,讓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夠充分結合大學生生活,將志愿服務融入到大學生的教學、成長中來。
大學生志愿服務將公益與社區相結合; 把創意策劃融入志愿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最終把大學生志愿服務融入到大學生的實踐教育中,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最終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展現出新時代中國大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貌。
參考文獻:
[1]曹陽, 儲祖旺. 服務學習視角下新時代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優化研究[J]. 中國高等教育, 2019, 622(Z1):71-73.
[2]張兆瑞.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42.
[3]劉智鑫, 李誠, 奚海威, et al. 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研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9(23).
[4]《服務學習視角下新時代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優化研究》
[5]《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研究》
[6]《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途徑拓展探析》